夺了首相的军权。
掌握军队,就掌握了话语权。
显然,刘备不放心把军权交给除李翊外的其他人。
而且听刘备这意思,显然是想让李翊进行军改。
不过想想也对,
陈登虽然来洛阳任职了,但江南许多将领,依然握有部曲。
其余地方上,也有些情况特殊的郡县,保留了独留部曲。
军改是势在必行的。
侍中杨仪出班急奏道:
“陛下!大司马大将军权柄过重,且李相已经开府治事。”
“若再兼军职,恐非……”
杨仪是想说,这样一来,李翊的权力岂不是更大了吗?
因为相府本身就有很大的权力,此前当首相时,还有内阁的一些束缚。
现在单独剥离出军权,又保留相府的开府治事权。
其权势岂非远超当初当首相之时?
刘备抬手止谏,正色说道:
“子玉随朕二十五年。”
“平河北、定中原、收陇右,岂不知兵事?”
遂命黄门侍郎宣读诏书。
声震大殿,余音缭绕:
“朕闻褒德显功,国之典也。”
“任贤使能,政之基也。”
“咨尔光禄大夫、前内阁首相李翊。
“秉心贞固,操行端方。”
“自建安初年入参机要,廿载于兹,夙夜匪懈,翊赞中兴。”
“每竭忠勤,劳瘁弗辞,朕甚嘉之。”
“顷者以疾乞骸,词意恳切。”
“朕虽体恤耆旧,然念当今天下未靖。”
“烽燧时惊,巴蜀曹魏之胁犹在,江东形势未定。”
“此诚壮士效命之秋,贤良弼政之日也。”
“昔周公吐哺,姜尚杖钺,皆以垂暮之年肩鼎鼐之任。”
“卿岂得高卧林泉,独善其身耶?”
“今特晋卿为大司马大将军,假节钺。”
“总督中外诸军事,节制天下所有兵马。”
“开府仪同三司,僚属皆得自辟,校尉以下皆得专授。”
“凡朔望期朝,剑履上殿,谒赞不名。”
“冀卿振鹰扬之威,布虎贲之烈。”
“整饬六军,绥靖四方。”
“呜呼!黄钺白旄,非朕私爱。”
“斯是恩宠,实酬大功。”
“卿其勉遵王命,无负朕托。”
“钦哉!”
众人屏气凝神听闻诏书的宣读。
当听到“仍许开府,凡朝廷文书皆经相府”时,百官皆相顾失色。
这分明是创了个凌驾内阁、皇权之上的权柄。
刘备许给李翊的相府,有点类似历史上曹操的“霸府”。
霸府就是指丞相府的权利凌驾于皇权之上。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只有两个人开了霸府。
一个曹操,一个诸葛亮。
当然,诸葛亮就是叫相府,没有叫“霸府”。
但他相府的权力,跟霸府是一样的。
《出师表》里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但是霸府这种东西不是什么人都能开的。
放眼整个三国历史,也就诸葛亮与曹操两个人。
然后你再看一下这二人的权力,就知道霸府具有什么样的政治地位了。
当然,诸葛亮霸府的目的是要完全压制益州本地士族。
益州的情况特殊一点,
早年李傕郭氾祸乱南阳和三辅地区,导致大量难民涌入益州。
因为这些难民全部来自益州的东方,因此统称东州人。
数十万的难民涌入益州,免不了要与益州本地人抢夺生存资源,矛盾逐渐积累。
难民们为了生存抱起团来,形成了组织,史称东州派。
刘璋继位之后,益州本地人造反,包围了成都。
刘璋大量启用东州派人士镇压叛乱,治理益州。
刘备入蜀以后,益州又迎来新的外来者,荆州人。
自此,益州的内部形成了三股势力。
益州本地人,东州人,荆州人。
在关羽失掉南郡后,荆州士族失去了家园。
荆州士族的力量被大大削弱。
荆州人失去了根,客居在益州。
为了生存,自然也抱起团来,推举出领袖诸葛亮。
同荣辱共进退,形成荆州派。
因此刘备托孤的重臣有两个。
东州派领袖李严,荆州派领袖诸葛亮。
而诸葛亮的相府可以死死压制住东州派和益州本地人。
这样,便能方便权力的行使。
所以,刘备这样安排,显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