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是人赋予了首相权力,而不是首相拥(2 / 7)

!”

“王业不偏安,伪帝不能容。”

“今刘备篡位,天子蒙尘,困于中原。”

“正是臣子肝脑涂地之时,岂可因艰难而避退?”

曹叡见状,乃打圆场道:

“二卿所言,皆为国事,不必争执。”

转而又问群臣。

“众卿以为如何?”

大将军曹真出班:

“臣以为谯太史言之有理。”

“前岁南征,虽得胜而归,然士卒疲惫,粮草消耗甚巨。”

“若再北伐,恐民力不支。”

“司马丞相所请,理应再缓两年。”

骠骑将军曹休却道:

“……不然。”

“用兵之道,贵在出其不意。”

“今齐人重心,皆在江南。”

“趁其主力未归,正可一鼓而下。”

双方争论不休。

他们三人都是曹丕留下的托孤重臣,手中各自的权力都不小。

故司马懿这个丞相,也不能像孔明那般,说一不二。

更别提,“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了。

至少在出兵北伐这件事上,他还得看曹真、曹休的脸色行事。

最后一名托孤大臣赵俨终于开口,他缓缓说道:

“老臣观丞相北伐之策,非为一时之意气。”

“驻军汉中,观衅而动,实是老成谋国之举。”

“若得天时,可进则进。”

“若失地利,可守则守。”

“如此方为万全。”

司马懿向赵俨投去感激一瞥:

“赵公深知吾心。”

谯周仍欲再谏,曹叡已下决断:

“寡人意已决,准丞相所奏。”

“即日整备军马,北伐中原,诛灭伪汉!”

退朝后,司马懿独留殿中。

曹叡关切道:

“丞相可知寡人为何准奏?”

司马懿躬身:

“……臣愚钝,请大王赐教。”

曹叡背着手,叹道:

“非为北伐必胜,实因益州地狭。”

“若不出攻,必坐以待毙。”

“此乃以攻代守之策也。”

司马懿感慨:

“大王圣明!实不相瞒,臣此次北伐,意在夺取陇右粮道。”

“得陇右,则可图关中。”

“得关中,则可图中原。”

“此乃持久之计。”

章武十年春,成都北门外十里。

旌旗蔽空,甲胄耀日。

魏王曹叡亲率文武百官,为丞相司马懿北伐饯行。

曹叡执司马懿之手,忧形于色:

“……丞相此去,万事小心。”

“诸葛亮非易与之辈,其用兵如神,丞相当慎之。”

司马懿慨然道:

“……王上勿忧。”

“去岁冬月,臣曾遣偏师出斜谷试探。”

“诸葛亮果然经天纬地之才,其在关中屯田练兵,法度严明。”

“若任其坐大,必成心腹之患。”

“此时北伐,正当其时。”

曹叡颔首,忽问:

“丞相此番布置,可曾周全?”

司马懿从容奏对:

“臣已命曹休总督御林军马,镇守成都。”

“邓艾为参军,参赞军机。”

“张裔为长史,掌丞相府事。”

“尹默为博士,典章制度。”

“郤正为秘书,文书往来。”

“谯周为太史,观天象吉凶。”

“文武百官百余员,共理蜀中政务,绝不有失。”

此时,太史令谯周趋前再谏:

“丞相!臣昨夜复观天象。”

“紫微晦暗,将星偏移。”

“北伐之事,还请三思!”

司马懿不悦:

“太史何其迂也!”

“用兵之道,岂能尽赖天象?”

转而向曹叡,“王上,臣已安排妥当。”

“若诸葛亮出兵堵祁山,臣则取道斜谷。”

“若诸葛亮守渭南,臣则兵分两路,使其首尾不能相顾。”

曹叡叹道:

“丞相谋略,寡人自知之。”

“然诸葛亮多谋,丞相还须谨慎。”

司马懿颔首,遂向曹叡拜别:

“大王保重,臣此去必破国贼,恢复中原!”

三军开拔,旌旗蔽野,戈戟如林。

六万大军迤逦北行,烟尘滚滚,声势震天。

不表。

……

建业吴宫,李翊的南巡已近尾声。

这日清晨,梁王刘理与鲁王刘永奉召入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