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皇位上,身着十二章纹衮服,头戴十二旒冕冠。
虽两鬓已染霜华,但目光如炬,不怒自威。
李翊紫袍玉带,侍立御阶之下,气度沉凝。
殿中铜漏滴答,香烟袅袅。
忽听内侍高声唱道:
“宣三甲进士觐见——”
殿门徐徐开启,三道青衫身影逆光而入。
姜维为首,董允、州泰稍后半步。
三人步履沉稳,衣袂轻扬。
至御前九步,齐整跪拜,行三拜九叩大礼。
“臣等叩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备目光掠过三人,最终停在姜维身上。
但见这青年虽略显清瘦,却眉目疏朗。
脊梁笔挺,自有一番嶙峋气度。
“平身。”
刘备温声道,待三人起身,又特意问姜维。
“朕观卿籍贯,乃是天水冀城人。”
“家中尚有何人?”
姜维躬身再拜,略带陇西口音的回答在殿中回荡。
“回陛下,臣幼年失怙,全赖母亲织席贩履抚养成人。”
“母亲白日市集贩席,夜间灯下织履。”
“十指皆裂,方供得臣读书识字。”
言至此,声微哽咽,“今蒙圣恩得中状元,实乃家门之幸。”
刘备闻言动容,不觉前倾身躯:
“……孝子出忠臣。”
“朕即刻遣羽林卫迎令堂入京,赐宅永宁坊,颐养天年。”
姜维伏地谢恩,额触金砖:
“陛下厚恩,臣虽肝脑涂地,无以报万一。”
抬头时,眼眶已红,却强忍着不让泪落下。
刘备颔首,目光转向董允。
但见这青年文质彬彬,气度儒雅,便问道:
“朕闻休昭善文,今以科举为题。”
“卿以为此制于国何如?”
董允略作思索,从容应答:
“科举之制,上合尧舜选贤之旨,下应孔孟有教无类之言。”
“昔察举之制,为门阀所垄断。”
“故有‘举茂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之讥。”
“今科举之试,向寒门而敞开。”
“遂使‘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天下英才尽入彀中,实乃国之良法也。”
这番话,从名门出身的董允口中说出来,是刘备与李翊都愿意听的。
只能说不愧是是能高中的人。
因为,但凡有一点政治敏感度,都应该意识到国家对科举制度很重视。
即便它对门阀世家不友好,但你要想做官,就得拥护。
值得一提的是,
科举制只是削弱世家,但消灭不了世家。
只要权力结构还在,世家他就永远存在永远有的。
只不过仍然采用汉朝的察举制,那就很容易催生出世家巨兽出来。
比如像袁氏这样的四世三公。
他之所能够做到四世三公,不是因为真的代代都有三公级别的人才。
而是因为察举制度,又叫“我的校长父亲制”。
也叫亲朋好友制度。
只要你有关系,那肯定优先推选有关系的。
而有了科举制作为缓冲,世家就很难做到像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直接垄断国家的生产资料。
李翊主张的,也是限制世家,不让他们过多干预国家决策。
而非是消灭世家,因为这是不可能灭得掉的。
何况李翊自家就是一个势力极强的家族,他没必要自己给自己挖坑。
他要做的,是不让魏晋南北朝的悲剧重演。
在听完董允的表态后,刘备大悦。
又转向州泰,这位面貌雄毅的探花郎,问道:
“朕闻子宁通晓军略。”
“去年征南大将军陈元龙率二十万大军伐吴,终成大功。”
“卿可从军事角度为朕析之?”
州泰拱手道:
“陛下,吴之败亡,首在临阵易将。”
“昔长平之役,赵括代廉颇而败。”
“今江东之战,孙韶代陆逊而亡。”
“陆逊多谋善守,若其在位,我军恐难速胜。”
“孙韶勇而无计,此吴主自毁干城也。”
他稍顿片刻,见刘备凝神倾听,续道:
“陈大将军渡江之役,先以偏师佯攻夏口,诱吴军西援。”
“却以主力出濡须,直捣建业。”
“又遣水师断吴军粮道,使其首尾不能相顾。”
“待吴军主力回援,则以逸待劳,半渡而击之。”
“如此用兵,实为妙算。”
刘备拍案称奇:“卿真将才也!”
随即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