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九年秋,
洛阳南宫,却非殿内烛火通明。
刘备端坐案上,虽已年近六旬,此刻双目仍炯炯有神。
他轻轻抚过案上那卷以工整楷书撰写的《科举章程》。
指尖在“寒门亦可入仕”六字上停留良久。
“子玉,”
刘备抬首望向肃立案前的内阁首相李翊。
“此制若行,天下寒士可有晋身之阶否?”
李翊躬身应道:
“……陛下圣明。”
“臣观前朝选官,多囿于察举征辟。”
“权操于州郡,利归于豪族。”
“虽有名士辈出,然寒门才俊,若无引荐,终老林泉者不可胜数。”
“今科举之制,以文取士,不论门第。”
“实乃开千古未有之良法,大势所趋,不可不行也。”
这些年,李翊的精力、时间几乎全扑到了科举之上。
虽然科举看起来,就是拟定一个简单的流程,然后推行下去就可以了。
但现实情况,却要复杂得多。
它毕竟是此前前所未有的,且是打破原有的阶级固化。
全面推行,其所造成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故这几年,李翊的心思几乎都在科举上,以及与地方豪族斗智斗勇。
光是提拔起来的地方官吏,与章武元年相比,足足增加了六倍有余!
虽然国家的行政体系已经显得有些臃肿了。
但李翊的控制欲一直很强,他一直推崇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所以宁愿顶着巨大的开销以及臃肿的官僚体系,也要增加地方的“吏”。
以此来加强对国家的掌控。
李翊一门心思扑在科举上,只有征南伐吴之事,分走了他部分时间精力。
饶是如此,李翊依然以科举为主。
直到昨夜与刘备谈心之后,李翊便觉得可以开始推行科举制度了。
刘备微微颔首,目光深邃:
“朕起于微末,织席贩履之身。
“”幸得子玉、云长、益德等不弃,方有今日。”
“深知民间多遗珠,卿此策甚合朕心。”
“陛下,”
李翊近前一步,“臣请先于河北、徐州、京畿三地试行。”
“此三处,豪强未固,国家掌控之强,可以推行。”
这里李翊说的豪强未固,并不是说河北、徐州的豪强不强。
而是最强的就是李翊本人。
李翊本就是河北最强大的家族,以其在朝中的权势。
以及在北方的人脉、资源、故吏。
在向河北试点推行,几乎遇不着什么阻力。
徐州算是刘备的龙兴之地,加之李翊在这里开发多年。
想在此处推行,也不难。
至于京畿重镇就更不必说,天子脚下,易控局面。
“可先试行一载,观其成效,再推及全国。”
李翊保持自己一贯温水煮青蛙的态度。
一步一个脚印走,不想步子迈得太大扯着蛋。
“准奏。”
刘备执笔毫批复。
但落笔的一瞬,心中仍有一丝担忧。
“然世家大族必不甘心,卿当如何应对?”
李翊从容答道:
“臣已经拟定了几条章程。”
“一曰渐进,初行时仍予世家一定名额,缓其抵触。”
“二曰分立,文武分科,各地另设武举,招纳勇略之士。”
“三曰陛下面试,最终及第者皆由陛下亲试,定其名次。”
“使天下士子皆感陛下知遇之恩。”
刘备闻言,这才展颜:
“善!朕便做这科举之主考。”
“然卿需谨记,此事关国本,不可不慎。”
“臣遵旨。”
李翊再拜,“科举章程已备,请陛下御览。”
九月庚午,科举诏书颁布。
洛阳城内,告示甫一张贴,便引来众人围观。
只见告示上写着:
“朕闻周室之兴,庠序育才。”
“汉祚之盛,孝廉举贤。”
“今承高祖之基,光武之烈,克复炎汉,都于洛阳。”
“念天下初定,疮痍待抚,而社稷之固,莫重于得人。”
“昔董仲舒对策天人,贾长沙治安陈策,皆由明经通术而显于时。”
“故特开科举,广纳贤良,以彰文教。”
“自章武十年年始,每岁仲春州郡荐士,秋闱会试于京师。”
“其科分明经、治术、策论三途:”
“明经者考五经奥义,治术者问刑名钱谷,策论者试时务对策。”
“布衣寒素,皆得自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