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百里长街送孔明(6 / 7)

皆道:

“使君经天纬地之才,总督雍凉,正得其位。”

“他日克定九州,可勿忘咱们交州旧部。”

“哈哈哈……”

喧嚣祝祷声中,诸葛亮含笑受之。

目光偶然落回杯中,那清澈的甜酒微微晃动,映照出梁上晃动的灯影。

竟恍似金戈铁马之影。

他唇边的笑意稍稍凝滞,只一瞬,又复舒展如常,举杯再与众人同饮。

窗外,月过中天,清辉遍地。

将庭中蔗叶的影子拉得长长,犹如一道道待写的策论,又似一片片未启的征途。

宴席的喧嚣散尽,残烛冷炙间只余下更漏声声。

诸葛亮并未安寝,而是于书房中秉烛独坐。

指尖划过苍梧郡的山川舆图,目光却早已穿透窗棂,投向星汉灿烂的北方。

案头,一盏未曾动过的白糖水已凝出细微的结晶。

翌日拂晓,霜露未晞。

车驾已齐备于府门外。

此行轻简,除家眷车乘外,仅有十数亲卫及一车书卷。

蒋琬、廖化、刘磐、张紘等一众旧属皆缟衣肃立,静候最后的辞别。

诸葛亮出得府门,目光扫过这些与他共度岭南数载寒暑的面庞,最终落在蒋琬身上。

他执起蒋琬之手,郑重道:

“公琰,交州之政,譬如初植之蔗,根柢未深,经不得风雨摧折。”

“汝可暂代州事,一切章程,皆依旧例。”

“务使民不受扰,糖业不辍。”

“待朝廷明旨下达新刺史之日,方可交割。”

其声沉缓,字字千钧。

蒋琬深深一揖,眼眶微红:

“使君放心,琬必竭尽驽钝。”

“恪尽职守,保交州安泰,以待使君……以待朝廷钧命。”

“万望使君此去洛阳,善保千金之躯。”

诸葛亮颔首,又看向廖化、刘磐等人:

“诸君皆国家栋梁,留此沃土,当辅佐公琰。”

“同心勠力,不负陛下,亦不负此间黎庶。”

众人皆躬身应诺,声带哽咽。

车驾启动,蹄声嘚嘚,碾过青石长街。

将至城门处,景象却令诸葛亮陡然一震——

但见道旁黑压压跪满了百姓,箪食壶浆,绵延数里不绝。

其中有衣冠楚楚的汉人商贾,有椎髻跣足的土人首领。

有满手糖渍的工匠,有面色黝黑的蔗农。

此刻却全都一致地抛来送别、挽留诸葛亮。

见车驾至,呜咽之声骤然放大,化作一片悲声:

“使君留步!”

“使君莫要走啊!”

“使君恩德,吾等永世不忘!”

一白发老翁颤巍巍捧起一碗清澈的蔗浆,高举过顶:

“使君!交州苦瘴疠久矣。”

“自公来此,教民种蔗制糖,活人无数。”

“此乃天降甘霖!求公饮此一碗家乡水吧!”

诸葛亮急令停车,快步走下。

见此情景,他素来静如止水的面容再也难以维持。

鼻尖酸楚,热泪瞬间夺眶而出。

他接过老翁手中的陶碗,手指微颤,环视那一张张真挚而悲痛的面孔。

喉头哽咽,几乎难以成言。

良久,他方强抑悲声,扬声道:

“亮,本一布衣,蒙陛下不弃,委寄南疆。”

“数年来,赖诸位父老不弃,同心共济,始有今日微末之绩。”

“此间山川,此间民人,于亮恩同再造!”

“亮岂敢相忘?”

言至动情处,泪落如雨,沾湿衣襟。

他深吸一口气,声音在晨风中传开,带着决绝的承诺:

“今日一别,非亮所愿。”

“奈王命在身,不敢不从耳。”

“然亮在此对天立誓,若他日侥幸,功成名就——”

“必当解甲归田,再返交州!”

“此心此志,苍天厚土,交州父老,实共鉴之!”

“此地,永为亮之第二故乡!”

语毕,他将碗中蔗浆一饮而尽,甘甜之中竟品出无限苦涩。

随即撩起衣袍下摆,竟对着万千百姓,深深一揖到地。

人群中爆发出更大的悲声,许多人伏地痛哭。

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诸葛亮不再多言,毅然转身上车。

惟恐再多留一刻,便再也硬不起心肠离去。

车帘垂下,隔绝了外界景象,却隔不断那震天的哭声。

车轮再次滚动,缓缓驶出苍梧城门。

将那片他倾注了无数心血、视若故乡的热土,连同那漫山遍野的青翠蔗田与空气中弥漫的甜香。

一点点留在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