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李关张赵陈,谁是天下第一大姓?(2 / 9)

有了这样的人口基础。

历史上的孙权甚至打造出了一支万人的海上舰队,横行东亚。

理论上这支舰队就是公元3世纪的最强舰队。

因为其不论是载人数亦或者航行距离,都创了新高。

不过光有水军是不行的。

汉军此前一直在打中原、打河北,虽然都是以陆战为主。

但也没有完全放弃水军。

即便淮南水军与荆州水军与东吴水军有些差距。

但以汉朝的国力,真要发狠点水军军科。

几年时间就能追上这个差距,甚至反超。

所以即便通常情况下,防守方比进攻方更有优势,孙权心中依然惴惴不安。

他紧握住陆逊的双手,沉声问:

“伯言以为,刘备会发多少兵马来攻?”

陆逊略作沉思,答道:

“若齐国十万人来,臣当为大王吞之。”

“若是十五万人来,臣可为大王挡之。”

孙权面色一变又问:

“若是二十万人呢?”

陆逊眉头微蹙,长叹一声:

“……此亦臣所忧也。”

“我东吴至多可集十万之众,若齐军倍之,则胜负难料也。”

他话锋一转,又接着补充说道:

“然刘备新定中原,若发二十万大军,少说需用四十万民夫。”

“如此数目,必伤国本。”

“且粮草转运艰难,久战必致民困。”

“以李翊之智,当不会允刘备如此用兵。”

“李翊?”

孙权听到这个名字,不觉毛骨悚然。

他兄长当年被李翊戏耍地团团转,到了自己这一代,也没在他身上讨得什么便宜。

孙权想着自己比李翊年轻差不多十岁,怎么着也能把他熬走。

只是这老不死的,身兼如此多的政务,居然还能够活跃于政坛。

真是天不怜吴啊!

陆逊的话还在继续。

“李翊为汉相,开国首功,在朝中一言九鼎。”

“其人沉稳持重,必主稳扎稳打。”

陆逊认真分析道:

“故臣以为,齐人纵有伐吴之志,短期内也不会大举来犯。”

“其必是要经过精心筹备,然后才会对吴用兵。”

孙权闻得此言,长舒一口气,面色稍霁:

“既如此,伯言以为眼下当如何应对?”

陆逊拱手请示道:

“臣请率军驻守江口,屯田练兵。”

“如此可积粮备战,以逸待劳。”

“善!”

孙权大喜,解下腰间佩剑赐予陆逊。

“孤即拜伯言为大将军,持此剑节制诸将。”

“长江防线,全托付于卿了!”

陆逊郑重接过宝剑,朗声回道:

“臣定不负大王所托。”

……

话分两头,吴使在接到命令以后,日夜兼程,赶至成都。

入魏王宫求见曹丕。

魏王曹丕正倚坐于王座之上,手中握着一盏蜜水,神色慵懒。

吴使上前,恭敬行礼,道:

“魏王殿下,洛阳刘备已有伐吴之意。”

“吴王特遣臣前来,恳请魏王履行盟约。”

“出兵相助,共抗齐军!”

曹丕闻言,眉头微皱,放下蜜水,问道:

“太尉还未归来吗?“

散骑常侍卫臻上前答道:

“回大王,太尉五月渡泸,平定南中叛乱。”

“如今只剩些许收尾之事,预计八月底便可班师回朝。”

曹丕微微点头,心中稍安。

但转念一想,又忌惮汉军势大,便对吴使道:

“此事关系重大,容孤与群臣商议一番,使君且先下去休息。”

吴使闻言,心中惊愕,连忙上前一步,急切道:

“魏王!吴魏两国,唇齿相依!”

“若吴国覆灭,汉军必趁势西进,届时大王何以自保?”

“唯有两国合力,方能共渡此劫啊!”

曹丕摆了摆手,道:

“孤明白,但军国大事,不可仓促决定。”

吴使仍不甘心,又道:

“若大王不愿直接出兵,至少可从汉中袭扰关中,牵制齐军侧翼。”

“减轻我吴国长江防线的压力!”

曹丕端起蜜水,又狂饮一口,淡淡道:

“孤知道了。”

吴使见曹丕态度敷衍,心中忧虑万分。

但也无可奈何,只得告退。

待吴使退下,曹丕环视殿内群臣,问道:

“诸位以为,我魏国该不该支援吴国?”

话音未落,益州本土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