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朕既不杀功臣,更不要功臣行萧何自(2 / 7)

“相爷深明大义,实乃朝廷之幸!”

李翊亦起身还礼:

“诸公客气了,为国分忧,乃臣子本分。”

待送走杜畿一行,李翊负手立于庭中,望着渐沉的夜色,眸中深邃难测。

甄宓不知何时已站在他身后,轻声道:

“夫君方才所言,可是真心?”

李翊微微一笑:

“夫人以为呢?”

甄宓摇头:

“夫君素来主张伐吴,岂会因杜畿等人一番话而改变心意?”

李翊低笑一声:

“知我者,夫人也。”

他转身望向皇宫方向,缓缓道:

“反对伐吴所虑者,无非是怕伐吴之后,新贵崛起,动摇他们的权位。”

“他们今日前来,既是试探,也是拉拢。”

“拉拢”二字说的巧妙。

事实上,朝中许多大臣的确不理解为什么李翊会支持伐吴。

毕竟李翊已经位极人臣,封无可封了。

一旦伐吴,李翊是绝不可能参与这场战事的。

那么到时候有着灭吴之功的新人上位,肯定也会威胁到李翊在朝中的威望与话语权。

不说直接平替李翊。

但至少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李翊将众人压得死死的,没几个人敢出声辩驳。

几乎就是李翊与刘备的二人转,李翊提议,刘备拍板。

朝臣完全是气氛组。

但伐吴之事一旦成功,现有的权力结构肯定会被打破。

按理来说,李翊作为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是最应该维护现有局面的。

伐吴之事,对李家来说,肯定没多大益处。

反倒有害处,就是容易得罪希望保持现有格局的保守派。

同时,将来新贵们升上来,也不会在让李氏在朝中搞一言堂了。

但李翊就是这一个怪人。

作为齐汉的顶级门阀,将来极有可能成为全国最大的世家。

他却在采取打压世家的一系列措施,政策。

这不是怪人,谁是怪人?

甄宓眸光微闪:

“那夫君方才……”

李翊淡淡道:

“伐吴之事,势在必行。”

“但若过早暴露意图,反会激起朝中保守派的全力阻挠。”

“不如先示弱,让他们放松警惕。”

甄宓会意,轻声道:

“夫君莫非是想……”

李翊颔首,目光幽深:

“明日朝堂之上,自有分晓。”

言罢,又转身对甄宓笑道:

“趁着还未到就寝时分,夫人不如为为夫抚琴一曲?”

甄宓眸光流转,抿唇轻笑:

“夫君今日见了这许多人,当真忙完了?”

李翊负手而立,神色悠然:

“该见的人都见了,该说的话也说了,想必不会再有人来打扰。”

甄宓摇了摇头,轻声道,“未必。”

话音未落,管事已匆匆赶来:

“相爷,关将军、张将军、赵将军联袂来访!”

甄宓“扑哧”一笑,眼波盈盈地望向李翊。

李翊摇头苦笑,摊手道:

“夫人这嘴,怕是开过光。”

言罢整了整衣冠,“请三位将军前厅相见。”

关羽、张飞、赵云三人皆着常服而来。

他们作为开国元勋,已是位极人臣,却仍对李翊十分恭敬。

一见面,三人齐齐拱手:

“见过先生。”

李翊连忙还礼:

“三位将军深夜造访,李某不胜荣幸,快请入座。”

张飞性子最急,刚坐下便拍案道:

“先生!今日朝堂之上,可气煞俺老张了!”

“伐吴这等好事,竟被那帮酸儒搅和!”

关羽捋须颔首,沉声道:

“东吴割据已久,已历三世。”

“若再继续拖延,恐成尾大不掉之势。”

赵云也沉吟道:

“先生白日提议时,我等未立即表态,实因看出陛下似有犹豫……”

李翊执壶为三人斟茶,笑而不语。

张飞急道:

“先生就别卖关子了!您究竟是何主张?”

李翊将茶盏轻轻推至三人面前:

“三位将军先说说,尔等是何主张?”

“这还用问?”

张飞虎目圆睁,大声道:

“自然是打!当年吴狗背盟偷袭,害得江陵差点丢了。”

“此仇不共戴天!”

关羽丹凤眼微眯,“某亦主战。”

赵云轻叹:

“云虽不忍再见兵戈,然天下分裂愈久,黎民受苦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