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刘备:朕不想当高祖,也不想让阿斗(2 / 6)

本复了旧观。”

“国家的军粮储备还算充足。”

“且我军养精蓄锐多年,将士求战心切。”

“若错失此机,待魏国平定南蛮,吴魏再结盟好,则我大汉又将陷入两面受敌之境。”

“岂不闻古人云,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刘备闻言,站起身来。

走到一株盛开的梨花前,轻抚花瓣。

“花开花落,人生几何?”

“朕若能在有生之年见天下归一,倒不失在人间走一遭。”

“只是有些事,即便是子玉你也不会明白的。”

李翊亦起身,深深一揖:

“陛下,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

“今曹魏内乱,吴国势孤,乃天赐良机。”

“今日失之,悔之无穷矣。”

刘备转过身来,凝视李翊良久,忽然笑道:

“子玉啊子玉,世人皆道朕固执倔强。”

“现在看来,你比朕固执的多。”

他走回案几前,拿起那杯未饮尽的葡萄酒,一饮而尽。

“好!子玉今日三番五次来谏朕,朕若再不允。”

“倒显得朕不纳忠言了。”

“明日早朝,便与众卿商议伐吴之事吧。”

李翊长舒一口气,道:

“既如此,臣这便下去准备相关事宜。”

刘备扶起李翊,温言道:

“不急。”

“今日春光正好,陪朕再饮几杯。”

李翊从之,坐下陪刘备简单喝了几杯。

……

次日,早朝。

文武百官分列两侧。刘

“众卿可有本奏?”

刘备声音平静,目光扫过群臣。

李翊手持玉笏,稳步出列:

“臣有本奏。”

刘备微微颔首,“讲。”

李翊深吸一口气,声音洪亮:

“昨日臣与陛下议及伐吴之事。”

“今曹魏困于南蛮,吴国孤立无援,实乃天赐良机。”

“臣请陛下决断,兴王师,伐东吴,争取早日一统天下!”

此言一出,殿中顿时骚动。

刘备不动声色,只是轻轻敲击案椅,目光扫过群臣问:

“众卿以为如何?”

话音刚落,

一位年约五旬,面容清瘦的官员便急步出列:

“臣以为不可!”

众视之,乃京兆尹杜畿也。

杜畿,字伯侯。

出身于京兆大姓的杜氏。

此人颇有才干,为政有道。

既宽惠爱民,又清静无为。

地方政绩极为出色。

没过几年便被升任到了洛阳当京兆尹了。

杜畿持笏正色谏道:

“我朝新立不过六载,河南、关中初定,民生尚需休养。”

“此时兴兵,恐非良策。”

宗正刘琰紧随其后:

“杜公所言极是。”

“吴据长江天险,水军强盛。”

“我朝虽据淮南、荆州,然水军实力尚不足以灭吴。”

“若强行征调民夫建造战船,必致民怨沸腾。”

太常羊衜也出列附和:

“陛下,臣观天象,今岁不宜兵事。”

“且孙氏据江东已历三世,百姓归心。”

“强行征伐,恐违天和。”

一时间,朝堂上反对伐吴的声音愈来愈多。

好像此时出兵,便是有伤天和、人和似的。

按理来说,灭吴之后,手下人也能跟着得到封赏。

这应该是一件皆大欢喜之事,为何会有这么多人反对呢?

其实,对于如今的齐汉政权而言,

不论是灭吴也好,灭魏也好,从来都不是军事问题。

而是政治问题。

确切地说,是权力分配问题。

参考一下,历史上的西晋灭吴。

蜀汉灭亡以后,司马昭曾定下三年之内灭吴的计划。

可现实却是,吴国足足挺了十七年才被灭掉。

这是为何呢?

难道是因为吴国很强吗?

可当时的吴国,除了陆抗以外,已经没一个像人的了。

甚至还出了赫赫有名的暴君孙皓,使劲折腾百姓。

当时的吴国已经是日薄西山了。

再看后来晋朝出兵灭吴时,深陷党争内斗,管理一塌糊涂。

结果就这样,还是把吴国给灭掉了。

而且基本上是一路平推。

没错,问题出就出在当时的党争。

司马炎是开国君主里面,威望倒数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