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开两汉之先河,最高权力的合法汉相(2 / 6)

刘备这话说的也是滴水不漏。

先肯定李翊的能力,然后解释原因。

最后再给关羽等人一个台阶下。

不是不给你们,而是你们另有封赏。

其实,授予李翊军政双职也是经过刘备深思熟虑的。

早在中原大战开始之前,刘备就一直在筹划这件事了。

关于恢复大司马大将军一职,刘备甚至私下里连跟李翊都没有沟通过。

直接在册封大典上,打了满朝文武一个措手不及。

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刘备一直觉得自己亏欠李翊,跟着自己创业十八年。

虽然得了高位,却为了国家之事每日操劳,累死累活。

所以一直想找个机会补偿他。

当然了,

给了他最高军事统帅之职,虽然是一种无上殊荣,但也加大了李翊身上重担。

之后的他,只会更加忙碌。

这便要说到第二点了。

李翊受领丞相之位,毋庸置疑。

但最高军事长官,刘备考虑再三,还是觉得应该由李翊来担当。

正如李翊自己常说的那样,“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刘备遍观诸将,实在找不到能够平替李翊的人选。

关羽、张飞、吕布、陈登、马超,他们军事专业能力倒是合格。

但选官,并不是只看专业能力。

尤其是最高领导,如果你只有专业能力的话,那是绝对做不好这个位置的。

以上五人,都有性格缺陷。

关羽处理不好与士大夫的关系,张飞处理不好与兵子的关系。

吕布好酒色,懒散,必不能够尽心竭力办事。

换句话说,以上这些人,他们都不是专业的职场人。

如果不是职场人,就不能够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

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利益纠纷。

刘备手下倒也有不少职场人。

你比如说张郃、张辽、徐晃,他们都是标准的职场打工人。

非常会来事儿,且军事素养绝对合格。

但是,他们毕竟是降将出身。

没理由能够压在关羽、张飞这些元从的头上。

因为别的不说,这俩哥们儿肯定不干。

就历史上刘备给黄忠封一个四方将军,关羽都要闹脾气,甚至直接拒绝刘备的任命。

何况是矮几个降将一头呢?

这从侧面也更加能够反应出,不能让关张二人担当国家单位中如此重要的职位。

所以,思虑再三。

刘备最终把目光放在了李翊身上。

首先李翊的能力、威望还有战功是绝对够的。

百战百胜的战绩摆在那儿。

其次,李翊人缘好,会来事儿。

跟同事们的关系都处的不错。

这一点其实很重要,甚至比你的专业能力更重要。

因为你能力再强,同事们不配合你,你也无法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第三点,其实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那就是刘备感觉,自己在有生之年,甚至未来五百年。

都很难找找到像李翊这样文武双全,六边全能,极会来事儿,且志虑忠纯的人了。

换作任何人,刘备都不放心,唯独李翊例外。

“此双职非卿不能受,请爱卿领之!”

刘备再次出声相劝,几乎是用不容拒绝的语气。

他的言外之意是,我知道子玉你在担心什么。

把国家最高行政权、监察权、军事权全部交到一人手上,可能在将来会出事。

但……

将来之事,将来再说。

我此刻,只相信你一人。

也只有你一人,有资格军政一手抓。

言外之意,如果哪天李翊退了。

不用李翊说,刘备自己都会主动收回相权与军权。

毕竟刘备自己也不相信,有人有能力再次获得此殊荣。

它的条件太苛刻了。

不仅要文武双全,能力极致,处理好与同事手下人的关系。

还要获得君主的绝对信任,光这一条,就能够淘汰掉无数人。

而就是这么苛刻的条件,李翊恰好具备。

“未来之路甚难行走,朕身边不能没有子玉相陪。”

刘备将手轻轻搭在李翊身上,目光与之对视。

“勿负朕躬!”

李翊望着刘备的眼神,旋即定了定心神。

“臣领命!”

仅三个字的回复,却振聋发聩。

这是责任感,历史责任感。

即便李翊早就说过,平定天下后就要隐退。

但历史的责任感,不允许他这么快就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