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必图丹阳。“
“荆州既保,吴人自然要另寻出路。”
“可恨!!”
袁胤突然拍案而起,须发皆张。
“当年孙氏不过是我袁氏门下一看门走狗。”
“那孙伯符能在江东立业,还是借得我父亲的军马。”
“哼,不曾想养狼当犬看家难。”
“如今竟敢反噬其主!妹夫可定要为为兄报仇啊!”
“舅兄且息怒。”
李翊按住袁胤颤抖的双手,“吴人虽得丹阳,却折了吕蒙这员大将。”
“此战看似得利,实则损兵折将,伤筋动骨。”
“短时间内,也掀不起什么风浪来。”
李翊踱至帐门,遥指西方:
“眼下当务之急,是趁魏军新败,一举收复关中。”
“待中原平定……”
转身看向袁胤,目中精光乍现,。
“届时水陆并进,定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让吴人血债血偿!”
袁胤闻言,浑浊的眼中终于泛起光彩。
李翊拍拍他的肩膀:
“某已命人备好酒宴,今晚与舅兄一醉方休。”
“明日便上表齐王,请调舅兄赴河北与家人团聚。”
言外之意,就是让袁胤不要多想,好好活着。
等到了河北,你的好日子还长着呢。
袁胤感动地无以复加,连连谢过,搂着李翊一同入帐饮酒。
酒过三巡,忽闻帐外亲兵来报:
“齐王急召丞相入帐议事!”
李翊搁下酒樽,笑道:
“必是为进兵关中之计。”
转头对袁胤道,“舅兄且随我同往。”
袁胤闻言一怔,随即会意。
这显然是李翊打算把自己介绍给刘备。
这种机会可遇不可求。
也幸亏他是李翊的姻亲,不然莫说普通人,许多达官贵族现在又有几个是有机会见到刘备。
并得到齐相的举荐的?
袁胤连忙整了整衣冠,低声说道:
“妹夫提携之恩,袁某永生不忘。”
“诶,自家人不必见外。”
李翊摆手打断,已起身披上锦袍。
二人踏着月色来到王帐,但见帐内灯火通明。
关羽正抚髯观图,陈登执笔记录,张飞则焦躁地来回踱步。
看来齐国的一众军事大员皆已到齐,李翊竟是罕见的最后一个到的。
刘备端坐主位,见李翊入内,故意板起脸道:
“子玉素来勤政,今日怎的迟了?”
“莫不是被哪个美人绊住了脚?”
帐中众将闻言皆笑。
对于李翊这样一个在齐国趋近于“神化”的人物,被当众这般调侃,的确招笑。
李翊不慌不忙地从容施礼,说道:
“臣适才正与丹阳太守袁胤叙话,故而来迟。”
说着侧身向刘备引荐:
“此乃臣妻兄袁胤,昔年镇守丹阳十余载,屡挫吴军锋芒。”
刘备目光如电,将袁胤上下打量。
袁胤连忙伏地行礼:
“败军之将,愧见大王。”
“袁卿请起。”
刘备温言道,“子玉常与孤言,丹阳虽小,却是遏制东吴的要冲。”
“卿能坚守多年,实属不易。”
刘备也是真给面子,知道李翊要提携袁胤,当下也顺势表彰其功绩。
说袁胤保守了丹阳,压制东吴多年。
但之所以能够坚守这么多年,不是因为袁胤做的有多好,而是因为他背后有个齐国。
丹阳后面就是淮南,有陈元龙的淮南水军在。
吴人敢轻举妄动么?
但不管怎么说,政治就是看结果的。
袁胤保守丹阳多年,这就是他的政绩成果。
李翊适时补充:
“去岁吕蒙白衣渡江,若非袁太守在丹阳牵制吴军主力,荆州恐难保全。”
刘备乃抚掌赞叹道:
“如此功臣,岂能不加封赏?”
略一沉吟,便道:
“即日晋封甘陵侯,领齐郎中,赴河北任职。”
唔!
袁胤激动地无以复加。
倒不是封侯有多么吸引人,四世三公出生的他,对于这种名利没那么大的反应。
更何况齐国内部侯爵不少,光关内侯就有八十多人了。
真正令他感到惊喜的是,自己丢失丹阳,不仅能免于责难,还能得到这么厚的赏赐。
最关键的是,刘备钦点他去河北。
河北是什么地方?
那是齐国gdp第一的省份,人均收入最高的繁荣之地。
而河北是谁的地盘?
那我妹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