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秦岭。”
“曹操纵有雄兵,亦不敢弃关中而救中原!”
老将黄忠眉头一皱,当即出声反驳:
“老夫也曾在河北待过两年,深知河北儿郎皆是天下健儿,马上能手。”
“是我大齐一等一的雄师。”
“既有如此精锐,何故舍易就难。”
“不攻并未设有重防的兖州,反而去攻易守难攻的天险潼关?”
马谡则不慌不忙地一指河东地区,分析道:
“前岁李相已经一统河北,收复河东。”
“冀州军走河东,刚好可直达关中。”
“只要攻克潼关,便能控制秦岭,截断曹魏东西联系。”
“从战略上考虑,几乎使我军锁定了胜局。”
微微一顿,马谡又接着分析为什么一定是河北军干这活。
“常言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
“如今我大齐要动用六十万人参战,中间所耗费的粮草辎重何其巨也?”
“故缩短交通运输路线,便是重中之重。”
“冀州军走河东攻潼关最近,此其一也。”
“此外,正如黄老将军所言,潼关天险易守难攻。”
“而李相之军略,千古罕有,河北兵将也是人人英雄,个个健儿。”
“非河北军出马,不能下潼关也,此其二也。”
讲到这里,众人都陷入了沉默,显然在仔细思考马谡说的话是否有道理。
而马谡的第三点,却顿时令在场的人身躯微震。
“吾辈皆齐臣,今效死为国,戮力王室,就当以死相报。”
“潼关虽险,岂可择易畏难,惧险避责?”
“此绝非人臣之道也!”
“此险纵有千仞,吾辈亦当以血肉砥之。”
“谡以为,以李相之胸襟似海,必不会辞去此任!”
马谡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我们大家都是齐人,都是给刘老板打工的。
如今公司正在上升期,咱们当员工的就得有牺牲奉献的精神。
不能说潼关不好打,咱们就畏惧困难,逃避责任。
这不是一个国家干部应该说的话。
以咱们李相爷的格局,肯定是不会推卸这项工程的。
刘备对马谡的第一印象是这人自负爱耍小聪明。
这最后一番话,更是进一步印证了他的观点。
齐国诸派势力之中,一直以来都是河北派一家独大。
或者说一超多强,无论是淮南派、丹阳派,还是关公所在的青州派都很难与其抗衡。
这其中,就是因为李翊在主政河北,河北因为李翊而富强。
河北人因为有李翊在,而自信。
荆州是刘备投入大量资源,重点扶持的对象。
就是为了形成南北均势,避免河北人在国内话语权过重。
马谡看出了这一点,他非常合时宜的站出来拍了领导的马屁。
那就是此次中原大战,齐国高层对战事的胜利是充满了信心的,几乎默认己方肯定会赢。
毕竟国力差距摆在那里。
但具体怎么个赢法就有讲究了。
按理说以河北的地缘政治,几乎是毗邻整个河南。
所以中原大战,就是河北人的主场。
可是,开战之前,河北人在国内已经是不可一世了。
在让他们在中原统一战中大放异彩,占据风头,那以后在国内岂不是要上天了?
别的不说,就说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
统一中原,毋庸置疑是齐国建国以来的,前所未有的大功。
一旦战争胜利了,功臣们怎么分封?
李翊已经是丞相、冀州牧、国家二把手,位极人臣了。
他帮刘备一统了中原,你刘备难道就赏几个钱就给人打发了?
就算李翊不说,手下人怎么看你。
合着跟着你刘老板打工,你就是这样薄待功臣的?
大家拼命加班966,好不容易熬到公司上市该分红了,你刘老板难道就是这样对待一起创业打拼的兄弟的?
就算放下李翊不谈,河北那帮将领总得封赏吧?
到时候张郃、徐晃这帮人一人封个四征、四方将军之类的。
那河北手握军事重权的人得多少了?
基于此,马谡想出了一个极好的战略。
那就是交给河北人一个最为严峻,最为艰难的任务。
由他们出河东,封秦岭,去啃潼关这块硬骨头。
美其名曰是为了大局。
实则就是想让河北军给荆州军、淮南军打辅助,由他们去牵制魏军主力。
然后南军就好摘桃子了,自南阳宛城北上,直捣颍川,一举攻克兖州、豫州等地。
这个战略几乎可以说是相当完美,不仅符合国家利益,更符合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