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县衙署,夏侯惇高坐主位,次位是征南将军曹仁。
两人算是宗室将领前二了。
夏侯惇更是当之无愧的宗室第一人。
曹操把这两人留在中原,就证明了他对战事仍抱有一丝期望的。
并不说齐军一打来,魏人真的就抱头鼠窜,将河南领土拱手相让。
该拼还是要拼一下的,万一战事有所转机呢?
“据探报,齐人动员了六十万兵马,妄图一战灭我中原。”
“魏公委我以重任,未闻诸公有何意见?”
夏侯惇面色凝重,询问众人的看法。
他作为东线战区的总司令,此刻倍感压力山大。
校尉吕健愤然道: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齐人来势汹汹,我军退无可退。”
“为今之计,只有死战一拼!”
然而吕健的慷慨激昂,并未引得众将的共鸣。
因为大家都从军数年,非常清楚自己面对的是怎样一个敌人。
曹仁此刻保持了一名军中宿将的冷静,他沉着分析道:
“如今汝南可动员兵马约两万人,兖、豫可动员兵马亦两万人。”
“四万正卒,只恐不够。”
“我意让魏公从关中地区再征调两万正卒过来。”
按照曹仁的构想,齐人的正卒大概在十万到二十万之间。
他们绝对不能在这个数目上落后,否则就真的没得打了。
“即便从关中征调,也不过六万正卒,六万如何敌得六十万?”
主簿蒋济一脸悲观地说道。
当然,这里蒋济忘记算上辅兵与民夫了,只是被齐国将要动员六十万大军的数目给吓着了。
“我有一计,或可为用。”
人群之中传来一道声音,众视之,乃都督护军赵俨也。
赵俨同样是颍川名士,大族出身。
也是少数没有离开颍川去关中的,因为曹操必须留下一帮人辅佐夏侯惇作战。
这是一项相当危险的工作。
毕竟战端一开,刀剑无眼,不是你想走就能走得掉的了。
“赵督护有何妙计,快快说来?”夏侯惇忙问道。
赵俨乃命人取出一叠图册,还有舆图。
铺开在案上,众人视之。
原来上面记载的是兖、豫地区,各地的人口所在,粮草储备。
以及换算成军队后,可以实际支撑的具体时日。
上面都清清楚楚的记载详细。
众人目光快速扫过,纷纷明白了赵俨的意思——爆兵!
为今之计,只有爆兵,才有机会与齐人一战。
这种是不计成本,不计后果的。
赢了,有可能很难将其转化为胜利果实,因为得防范兵变反噬的后果。
输了,那河南地区真的就有可能一战全吐出去。
毕竟这种“爆兵”手法,是非常失民心,得罪底层民众的。
到时候,真有可能会出现“喜迎王师”的现象。
然而,就是如此冒险的一场军事行动,居然得到了曹魏一众高层的支持。
大家都觉得除了爆兵,没有更好的方法了。
但这毕竟是一场冒险的军事决定,夏侯惇必须将此项计划报给曹操。
于是写下谏兵事疏,发往成都。
其书略曰:
“惇等顿首再拜魏公麾下:”
“臣等集东线诸将,昼夜推演,得破齐一策。”
“然干系甚重,不敢专决。”
“今齐国举兵六十万,分五路来犯,声势浩大。”
“我军纵尽发西川、关中戍卒,亦不过二十万众。”
“若不取非常之策,恐难当其锋。”
“故臣等议定策略,令各郡‘五丁抽三’,强征壮卒。”
“尽起府库钱帛,购胡马、募死士。”
“预征三年赋税,以充军实。”
“然此策亦有隐忧之患,强征易生民变,汉中前鉴犹在。”
“粮尽恐酿兵祸,官渡旧事可证。”
“纵胜亦难善后,恐如项籍巨鹿故事。”
“此存亡之决,若行此策:”
“胜,则元气大伤,十年难复。”
“败,则河南尽失,社稷倾危。”
“臣等智短,沥血以请,唯明公圣裁。”
“惇临书手颤,墨渍满绢,伏惟钧鉴。”
“建安十四年五月,征东将军夏侯惇顿首。”
……
曹操得夏侯惇书,立马回手谕批复道:
“卿议甚善,可速行之!”
“齐虏挟众六十万来犯,若不行非常之策,何以挡其锋?”
“胜,则虽伤民力,犹胜养寇。”
“败,则弃河南而守关中、西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