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
可李翊觉得人一天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应该被外物所耽误,应该每日都提前规划好。
所以,李翊只在重要场合饮酒。
并且规定平时家宴时,也不得饮酒,以此表明自己的态度。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酒是粮食酿的。
粮食在古代十分宝贵,李翊呼吁少喝酒,也是希望尽量节省一些粮食。
正如刘备入蜀时,遇上大旱,也曾严令禁酒。
宴席氛围一度沉闷,麋贞见此,乃温言解围道:
“夫君在外劳心,归家确该养生。”
李翊颔首,表明自己的看法:
“酒乃刮骨钢刀,最催人老。”
“平日大宴同僚时,吾方饮酒。”
“卿等可少饮,勿要整日醉生梦死,误了正事。”
话落,举起茶盏,以茶代酒,敬众人道:
“家和之道,不在觥筹。”
“吾愿尔等皆寿考,共见太平。”
众人纷纷举杯,还礼。
宴席方酣之时,忽闻阶下靴声橐橐。
只见甄尧汗透重衣,疾趋入内:
“相爷,城外生变!”
李翊手中茶盏一顿,“何事惊慌?”
“前日所颁《辟米教檄》,今有妖众聚于南门。”
“焚稿毁榜,嚷着要我冀州官府收回成命!”
甄尧袖中落出半片焦黄纸页,正是被撕毁的官文残片。
原来,李翊为了打击五斗米教,不仅开始抓人。
并开始颁布类似于官方通告的文章,对米教进行批判。
说他非法的,破坏公共良序的。
正如李翊当初承诺的那样,我能扶持米教起来,也能将你一夜之间覆灭。
机会已经给你了,你不抓住,就休怪我心狠手辣。
所以无论是抓人,还是颁布檄文。
都是从精神上、身体上,双重打击。
誓要将米教在河北的底子,连根拔起。
绝不惯着!
“啪!”
李翊拍案而起,案上杯盘震跳。
袁莹急抱幼子退避,麋贞手中汤勺险些坠地。
众人都望着李翊,看他要如何发落。
“可去传命邺城令魏延,叫他带人叫闹事的头目抓起来,押入诏狱!”
又一指甄尧,“汝为左监,当严加审讯。”
“凡领头者,皆按‘惑众滋事’治罪!”
得了李翊的命令,甄尧即刻去办。
魏延即刻率兵去将在南门闹事的教众给围住。
但见刀戟如林映日寒,旌旗似火灼春残。
魏延办事效率极高,雷厉风行。
不到半个时辰,四十三名为首闹事的人便被铁链锁拿,余者尽散。
城门血迹未干,消息已传至张卫耳中。
张卫急召众祭酒于密室商议。
室内青灯如豆,照得众人面色阴晴不定。
“李翊此獠,竟真敢动手!”
一名治头大祭酒猛捶桌案,震翻茶盏。
张卫却沉吟不语,忽道:
“取我名刺,备车驾,夜访司马府。”
时近三更,司马懿已经入睡。
被吵醒之后,本是十分生气,可听说是张卫连夜造访。
乃不顾是深夜,慌忙穿好衣服接见。
张卫见着司马懿,将邺城发生的事如实说了。
司马懿微作沉吟,取蘸墨在绢上画出两策。
“可先组织老弱妇孺百人,白衣素冠,跪于相府前三丈之地。”
“切记——”
笔锋一顿,“切不可以武力相逼,不可伤害过往平民,尤其不可与河北官兵发生冲突”
“他们若是打骂,任由他们打骂。”
“尔等只捧《道德经》,吟诵‘民不畏死’章,另举血书‘还我亲人’四字即可。”
司马懿这招就是让米教摆出一副“受害者”的模样,引起河北百姓的同情。
如果李翊采取强硬措施,肯定会一定程度的影响他的风评。
如果李翊服软,那米教可以故技重施,接着传教。
时间一长,相府的威信自然会降低。
这个计策可以说是相当歹毒。
但这还不算完,
司马懿洋洋洒洒,又献出来一计:
“尔等另组织一批人,到徐州下邳去跪求齐王。”
“就说河北被抓的都是你们的亲人,他们并未犯法。”
“李相或许是一时失察,请求齐王下令,让河北放人。”
司马懿还搞出来“告御状”这一招。
教唆众人到刘备那里去告状。
同时也专门强调,千万别“威胁”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