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是我疯了,还是这个世界疯了?(2 / 5)

自己训练到了如此地步,这十矢十中,全是汗水和努力。

“陛下威武!”戚继光看过了靶纸,确定了陛下的成绩,由衷的说道。

陛下这样的天生贵人,其实没必要如此严格的要求自己,陛下每天能来一次京营,对京营军兵而言,已经完全足够了。

“明日开不得虎力弓了,要后日才能再开。”朱翊钧略微有些遗憾,终究是天赋稍差一筹,熊廷弼每日都能开虎力弓,不需要休息。

熊廷弼最高一次连开十五次,十五矢皆中。

朱翊钧和戚继光坐在了武英楼的堪舆图下,大明皇帝犹豫了下,才开口说道:“戚帅之前所上的《裁核申定兵卫疏》,难道只能到裁军这一步,真的不能将边军组建成九个野战团营吗”

“陛下,此事不是不再议了吗”戚继光深吸了口气,他就知道,陛下这个性格,既然提出来了,就绝不会放弃。

“戚帅,当年是五军都督府输给了兵部,最终兵部兼了五军都督府的职能,五军都督府名存实亡,戚帅想过没,如果五军都督府赢了,兵部职能并入五军都督府,会是什么景象”朱翊钧说起了自己的想法。

戚继光听到陛下提及了当初的五军都督府、兵部之争,就知道,这件事今天不能善了,陛下不是简单询问,是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划。

“陛下,洪武、永乐年间,五军都督府压兵部一头,戎政职事皆归五军都督府而非兵部,是有原因的,彼时北虏势大,于国朝而言,有倾覆之危。”

“到了正统年间,英国公张辅作为辅国大臣,被三杨排挤到不能上朝,完全是因为北虏已无倾覆大明之力。”戚继光用非常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大明兴文匽武的标志事件,可不是明英宗被俘虏,那是结果,真正的标志性事件,而是在正统年间,英国公张辅被排挤到上不了朝,五军都督府的职能被兵部鲸吞。

这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做到,也不是三杨有多厉害,大明兴文匽武的风力,从仁宣时候就开始了。

那时候不断的弃地,张辅这个五军都督府的大将军,他最大的功勋交趾都被弃掉了,而且宣宗也没派人打回来。

“戚帅的意思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朱翊钧倒是更加直接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戚继光俯首说道:“然也。”

戚继光看陛下沉思的样子,就知道,皇帝陛下听明白了他话里的意思。

大将军也好,五军都督府也罢,只要皇帝拉偏架,和朝臣们一起,削减武勋权势,轻而易举,易如反掌。

皇帝一旦不想奋斗了,怠惰了,那兴文匽武就成了必然之事。

皇帝的想法很好,通过对兵部的压制,拔高五军都督府的地位,拔高到国初地位,五军都督府和朝廷平起平坐的地步,将领、军兵的地位自然而然会拔高,将领不再是见面低三品,而是平级。

如此拔高武夫的地位,自然可以继续推进陛下所言的九镇团营全部练成‘上报天子下救黔首’的铁军。

但戚继光认为没必要折腾,因为皇帝会怠惰,哪怕是陛下没有克终之难,为大明再兴,燃尽到了最后时刻,可是皇子皇孙呢这些天生贵人,还肯吃这个习武的苦还肯如此勤勉

上行下行的循环里,没人能保证,上行一定大于下行,可能向下滑落更加剧烈。

因为京营的强横,其实现在兵部做事,不得不参详大将军的意见,一旦涉及到戎事,兵部必须要京营将帅达成共识。

到这一步,戚继光认为已经足够了。

以文制武,是为了防止暴力失控,这个枷锁,戚继光认为并不过分。

“戚帅,真的不行”朱翊钧还是有些不死心的问道。

“陛下,打到莫斯科如何哥萨克人而已。”戚继光侧面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戚继光自然不可能答应,如果五军都督府压过了兵部,和朝廷平级,这里面还有个问题,那就是大将军就和皇帝平起平坐了。

在洪武、永乐年间,这个问题好解决,皇帝本人就是天下兵马大元帅、大将军,那自然不存在僭越的问题。

可是军事天赋并不会血脉传承,仁、宣皇帝就没有太多的军事天赋,他们无法忍受一个几乎和自己平起平坐的张辅,对国事指手画脚。

戚继光很少在国事上指手画脚,甚至在文化殿廷议,也是跟个闷葫芦一样,一个月也不说几句话,这不是戚继光的意见不重要,相反他的态度很重要。

这帮御史言官胆大包天连张居正都敢骂,唯独不敢指责戚继光,当别人指责你造反的时候,你最好有造反的实力,这样就没人指责了。

朱翊钧的手指在桌上不停的敲动了几下,才坐直了身子说道:“此事,到此为止。”

他想明白了其中的关键,根本不可能做到,哪怕是有一点点的成功的可能,朱翊钧都可以尝试下,但皇帝是这个制度改革的最大阻力,朱翊钧选择了放弃。

放弃的原因很简单,大明眼下没有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