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让数据说(3 / 4)

朱卿一个任务。

朱卿接下来,可以进行一个比较。

比如朱卿可以随机找五百对,近亲成亲之人,对他们进行一个调查。

看看他们都各自生了多少子女,而子女出现问题的又有多少。

再随机找五百对,不是近亲成亲的人来问一问,他们各自生了多少孩子。

而孩子出现问题的人数,又有多少。

把这些都给详细的记录下来,进行一个统计归纳,后面再进行一个比较。

如此,朱卿的疑惑便能自去。

朱卿也能明白,咱为什么要坚持近亲之间不能成亲了。”

这就是朱元璋把朱善,给喊来当面说的最大目的。

朱善能上奏章说这事,说明新的婚姻法颁布之后,在推行的过程中,确实遇到了不少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需要重视起来,想办法解决。

不能够粗暴的进行解决。

既然是朱善提了这事,那么就让朱善前去调查。

“朱卿,很多事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人的立场不同,所看到的东西也会不同。

在很多事上,得出来的结论也就不同。

咱觉得,看问题不能只从小范围来讲,不能用个体来取代全体。

尤其是调查之时,样本要多,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

这也算是咱交给朱卿的一个任务。”

朱元璋已经决定了,在朱善这事儿有了调查结果之后,他这边就会让罗贯中写篇文章。

把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尤其是近亲成亲的危害,着重进行描写。

刊登在大明日报上。

让世人都清楚的明白这件事。

许许多多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

也没有哪个人,想要自己生出来的孩子有缺陷。

在把这个事实给摆出来之后,相信有很多人,都会重新看待这婚姻法。

对于近亲成婚之间,也会有一个新的认识。

肯定还会有越过雷池的人。

但越过雷池的人,肯定不会再有那般多。

移风易俗的事儿,也能就此取得一个不小的进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朱善听了朱元璋的话,只觉这话听起来很是新鲜。

但是细细品味,却蕴含着很多道理。

让人不自觉的想要认同。

“陛下,臣接下来在完成正常公务之余,会抽出时间,按照陛下所言。

就这个事儿,进行一个调查。

把各项事情都做好。

臣答得出结果之后,会将之呈送陛下。

请陛下御览。”

朱元璋点了点头:“行,那朱卿便如此去做。”

朱善辞别皇帝,返回翰林院的途中,心情显得有些复杂。

他是真没有想到,自己这次卯足力气办的事,以为能够得到皇帝赞赏。

能够凭此弄到很多的政绩。

最终居然会以这种方式收场。

他本能就觉得皇帝所说的,近亲之间成亲生的孩子,容易出问题这话不对。

但对于皇帝所说的,这个验证的办法也很认同。

皇帝又说的如此之笃定,也让他对此产生了一些不自信。

或许……在这件事情上,皇帝是对的。

不然皇帝不会如此笃定。

所以结果究竟如何,还是要自己好好验证一番才行

原本这一次,皇帝大发慈悲,一下子放了这么多天的年假。

朱善觉得这次过年时,可以好好的歇息一番了。

可哪能想到,又出了这样一遭的事儿。

看来,这个年自己是不好过了。

不过看皇帝的态度,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这份奏章,而对自己产生不满。

那或许,自己按照皇帝之言,认真的进行一番调查,把结果呈送给皇帝之后,还能凭借这事,得到皇帝的信赖,获得相应政绩。

朱元璋在朱善离开之后,并没有立刻工作。

同样是陷入到了思索之中。

这一次朱善的事儿,算是给他提了一个醒。

今后在诸多政务里,也要让百官们,以及各级官府讲证据,讲数据,用事实来说话。

不能想当然。

后世的一些理念,还有做事的办法这些,早已被证明行之有效。

这样的好方法,那自然可以弄到自己大明来。

让自己大明变得越来越好……

……

“孩儿拜见父皇,问圣躬安。

祝父皇龙体安泰,祝母后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

转眼之间,便已经到了大年三十。

这一日,百官放假。

而朱元璋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