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皇帝这是疯了吧?!(4 / 5)

知道,皇帝不可能真的一味蛮干。

“就比如粮食,就可以实行低税,乃至于是免税。

我大明的粮食,一粒不许向海外运输,售卖。

但是,海外向大明运输粮食,却是不管的,不限量。

运多少都行。

对于运输来的粮食,实行免税。”

粮食这东西,什么时候朱元璋都不嫌多。

而今的大明,每年依然会有饿死人的事情发生。

今后实行海外贸易,朱元璋觉得很有必要,从海外多运输一些粮食入国内,进行一个必要的补充。

哪怕今后大明这边的粮食,能实现自给自足了。

他这里同样还会鼓励海商们,从海外运粮。

毕竟肚子吃饱了,便要想办法着手改变提高百姓们的生活质量。

肉蛋奶这些,也要安排上。

口粮够了,可以继续运送粮食来当饲料粮嘛。

听了朱元璋的话,刚刚松了一口气的胡惟庸,心又提了起来。

不是……皇帝这说的是什么?

给粮食进行免税?

可就算是对粮食进行免税,很多人也不愿意运粮食。

运粮利润实在是太低了。

和运输香料等诸多的商品相比,差的不要太远。

“上位,臣斗胆说句心里话。

就臣所了解到的情况,对海商们想要把税收到十税六,是真不太可能。

咱们这边,是不是可以一开始时,把税少收一点。

先把海商们,给骗到市舶司这边来。

把市舶司框架搭好,运营起来,后面再慢慢的想办法加税。

想要一口吃成胖子,着实太难了。”

胡惟庸准备采用温水煮青蛙的办法。

边上的李善长,暗自点了点头。

觉得胡惟庸的这个考虑,还是要得的。

这件事,真按照上位所说的那样来,直接把税收到十税六,确实难办。

朱元璋摇了摇头:“不行,收税这个事儿,向来都是拿刀割肉。

割的少也是疼,割的多还是疼。

不论割多割少,这些人都会非常的抗拒。

很多事,都是最开始做的时候容易。

一旦开始时,把税给定的低,后面再想要把税提高,可就没那么简单了。

提一次就闹腾一次,不知道需要多扯多少皮,多花费多少功夫,

如今乃是重设市舶司,是重新定税率的大好时机。

一次性把事解决了,省得今后各种扯皮。

不然今后有得闹腾。”

在这件事情上,朱元璋有着他的想法,也有着他的坚持在。

“这……上位,恕臣直言,真要如此的话,只怕…只怕市舶司就不太好开起来了。

臣非是质疑上位,而是就事论事。”

胡惟庸显得有些迟疑的出声说道。

朱元璋点了点头。

“咱知道,你说的都是实话,但咱依然还是要这么做。

市舶司必须设立,税必须收到十税六。

现在的那些海商们愿意做了,就到市舶司去弄营运牌照,接受官府管理,依法纳税。

不愿意了就不做。

依照海贸的巨大利益,十税六他们嫌赚的少,可有的是人愿意去做。

不嫌少。

我大明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更不缺想要赚钱,想要过好的人。

这些生意,并不是说只他们能做!

至于说走私之事,咱也不怕。

咱说的,都是认真的。

今后咱会设立海军,好好整顿沿海各卫所。

将会严抓走私,对走私实行零容忍。

这些并不是说着玩玩而已。

他们不愿意受朝廷管束,不愿意纳税,那么就别做海贸的生意了。

至于说还想走私,那就接着走。

发现一个,抓到一个,杀一个,抄一个的家!”

朱元璋面色严肃,说出来的话杀气腾腾。

似有血腥之味,随着他话的说出,在华盖殿内弥漫。

令胡惟庸,李善长他们都为之心惊。

“那个……上位,元朝太宽,而今上位制定的这些,又有有些太严了。

这……这是否有些矫枉过正了?”

在胡惟庸问出这话后,就连李善长,乃至于是太子朱标,都觉得胡惟庸说的很有道理。

觉得确实是有些矫枉过正了。

“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

朱元璋右手撑在了御案之上,望着众人望着几人一字一顿的说道。

“就是因为元朝对这些人太宽容了,才会让他们越发的嚣张跋扈。

如今咱设市舶司,需要把一切都给打扫干净了,另起炉灶。

这些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