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那就去死吧!(2 / 5)

从海上的海寇,到江浙,两广的诸多商人,以及和他们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士绅官吏。

以及众多给那些商人做工的百姓……

这等事,他们真不能干。

一旦真的做了,他们兄弟二人,必然要落入到漩涡中心。

成为各方厮杀的战场。

当然,除了这方面的考虑之外,他们会做出这种选择,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的考虑。

那就是这件事牵扯太广,涉及到的钱财又太多了。

而他二人,又一直都是皇帝的心腹。

皇帝又是一个眼睛里揉不得沙子,嫉恶如仇,最是恨人背叛的人。

这等事要是真的承认了,依照皇帝的脾气,他二人要是能落一个好,那才是怪事!

所以,反倒不如在这件事情上,一直死硬下去,说什么都不承认。

不承认的话,还有不小的可能会有转折。

自己二人就算会让皇帝有很大的意见,那也无妨。

总比什么都说出来,不仅让皇帝恨死自己二人,又让众多和海贸相关的人,对自己兄弟二人恨之入骨,两面都不落好来的好。

那才是真正的取死之道。

沾上了这些事,他们这次想要全身而退,是不可能的。

现在所考虑的不是全身而退的事,而是在保住自身的同时,如何尽可能少的付出代价。

这才是重中之重。

吴良心中难受的同时,也彻底的反应了过来。

朱元璋这家伙,昨天见自己时,会那般轻易的让自己过关,并不是真的原谅自己了。

而是故意如此做,好把自己弟弟也给引诱到京师来。

好对自己兄弟二人一起动手!

太阴险狡诈了!

太不当人子了!

自己两个,可是他的心腹,他怎么如此对待?

为之恼怒的同时,也禁不住为之感到心惊。

皇帝如此处心积虑,他们兄弟二人这次想要过关,可没那般容易。

不过,他想要这般容易,在已成定局,施行了几年的废除市舶司,设立海禁上面,掏出天大的窟窿来,也一样没那么简单。

真要是能让皇帝轻易找到切实的证据,那几年前,皇帝也不可能会同意废除市舶司,设立海禁了。

“你记性倒是好,还记得元朝市舶司账册的事。

来人,将元朝市舶司的所有账册,都给咱弄过来!

咱今天就好好的,和咱的这两位心腹爱将,看看元朝的市舶司,账册上记录的都有什么!”

刘邦入咸阳后,直奔咸阳宫和美妇宫人畅谈人生和理想,践行当初见始皇帝出巡时所说的,大丈夫当如是的话。

其余诸多手下将领官员,也都多被咸阳的钱财迷了眼,各种搂好处。

唯有萧何,抢着去保护秦朝的各种典籍,账册等。

为之后刘邦治理天下,行了太多方便。

这事朱元璋当初听人讲述的时候,就将之记在了心里。

后面也都是这么来的。

元朝市舶司的档案,能被如此完整的保存下来,就得益于此。

刘英这个锦衣卫指挥使,亲自带着人前去搬运档案。

吴良吴祯兄弟二人,则心中打鼓。

不自觉悄然对视一眼,又迅速的错开。

都看出来了各自心中的担忧与错愕。

皇帝怎么就要去翻元朝的案卷了?

话说,当初元朝市舶司的档案,乃是胡惟庸找出来让皇帝看的,更多的内情他们并不清楚。

胡惟庸也不曾给他们透露太多。

但是,随着和海商,海寇们接触越来越多,他们对于元朝市舶司那档案,是越来越不相信了。

毕竟仅仅只是他们兄弟二人,每年暗中从海商哪里获得的好处,都在一百万贯往上。

再加上海商们给其余人分润的好处,海贸利润当真惊人。

市舶司又怎么可能,只能拿那么少的钱?

胡惟庸给皇帝看的元朝市舶司档案,收入那般的低,现在看来,只有两个可能。

一个是胡惟庸胆大包天,敢在市舶司的账册上弄虚作假,欺骗皇帝。

另外一个就是,元朝市舶司也早就不行了,被人给弄空了。

可从皇帝此时一言不合,就让人取来账册的举动上,却能让人看出,这件事情里,明显还有其余的内情。

不然皇帝绝对不会如此行事。

“对了,当年恁让咱废除市舶司,设立海禁还有什么理由来着?”

刘英离开之后,朱元璋望着吴祯吴良出口询问。

“上位,是市舶司开着,不利于防范海寇,恐沿海之人和海寇相互勾连。

市舶司所赚取的那点钱财,远比不上因此而产生的军费开支,以及所带来的诸多麻烦。”

涉及海防,吴祯开口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