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如此给太子放权,朱元璋就不怕今后朱標造他反
文华殿內,太子朱標高居首位,胡惟庸这个中书省丞相,带著相应的官员向朱標匯报工作。
如同他们之前面对朱元璋时那样。
朱元璋这要饭子,对他儿子真好!
如此放权,也不怕今后有一天朱標的翅膀硬了,不甘寂寞了,会也来个玄武门,把朱重八直接从皇位上给赶下去,或是囚禁起来,再或者直接杀了。
以往的歷史证明,过早交出权力的皇帝,过的大多都不怎么好。
朱元璋如此作为,今后肯定也很难落一个好。
真要发生这种事儿,那可就让人捧腹大笑了,想想就开心。
胡惟庸在心中腹誹。
“太子殿下,工部尚书薛祥所上奏章该如何处理,还请殿下明示。”
胡惟庸望著朱標请示。
朱元璋把朱標安排在这个位置,让朱標做这些事儿,明显就是在给自己这个中书省的丞相进行爭权。
这让一向对权力看得很重的胡惟庸,那是一点儿都忍不了。
自从朱標接下这么个任务后,他一直愤愤不平,心中老大不痛快,也没少给朱標使绊子,找麻烦。
其中最常规的手法,就是事无巨细,全部都报告给朱標,让朱標来处理。
所为的就是使劲折腾朱標,让朱標承受不住。
可谁能想到,这么长时间了,朱標愣是坚持了下来。
不仅如此,在处理政务方面,也变得愈发熟练起来。
胡惟庸在感到有些挫败的同时,也越发的不满和急切,想要找到棘手的事儿让朱標来处理,好好的难为朱標。
只要朱標感到为难,心里面不痛快,他这边就是开心的。
而这一次,工部尚书薛祥所送的这奏章,就很符合他的心意。
这件事看起来很简单,也不复杂,好处理,可实际上並非如此。
因为牵扯实在是太大了。
兴修水利从来都是一件大好事,更別说是治理黄河了。
朱元璋在北元未灭的情况之下,就敢投入这么多去修理黄河。
说他大心胸,大气魄都是可以的。
可在胡惟庸看来,除了大气魄大心胸之外,同样也可以用大傻蛋来形容。
黄河泛滥,是多年以来的沉疴旧疾。
黄河可和別的河不一样,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大河。
一到夏秋季多雨之时,就会发狂,疯了的巨龙一样咆哮往东而去。
所过之处,房倒屋塌。
自黄河决口以来这么多年,哪里有什么根治黄河的办法
之前的那些皇帝,是不想著治理黄河吗
不是,而是因为治理黄河所需要的钱財,人力物力,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最为关键的是,难度还特別大。
並不是说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后,就一定能將黄河给治理好。
种种原因夹杂在一起,所以这两百多年来,黄河基本上都没怎么治理过。
结果到了朱元璋这里时倒好,这么快就开始治理黄河。
而且,还是准备从根本上治理黄河。
调子起得如此之高,投入如此之大。
结果现在却遇到了这么大的困难。
这下子,有朱元璋受的了。
想想看,投入那么多,费那么大,调子起的那么高。
结果却在这个时候,因为找不到特別好的办法,而不得不暂时停工,或者是修缮好后没用上多少年,这么大力气治理的黄河就再次决口,一泻千里,那这乐子可就更大了。
这玩意儿,与其大力气对其进行修缮,反倒不如选择视而不见。
在这件事情上,可谓是做的越多错的越多。
朱元璋雄心万丈,现在就挨了当头一棒,惊喜吧
调子气这么高,投入又这么大,只能硬著头皮做下去。
可硬著头皮做下去,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做的越多只会赔的越多。
这就叫做进退维谷,左右为难,骑虎难下,下不来台!
这件事处理起来,猛的一看似乎很简单。
选择薛祥都给做好了,要么同意薛祥所言,朝廷发召令,在全国范围內,徵集在水利上面有知识有想法的人,匯集天下智慧,想出根治黄河的办法。
或者是不同意薛祥提议,让薛祥接著往下修。
可是,这看似简单的选择背后,却有著太多太多的考量,关係著大明,也关係著朱元璋的脸面,还有实实在在的利益。
就目前而言,在胡惟庸看来,不论怎么选择,都不不行。
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薛祥子这个奏章上的好!
接下来,有朱標和朱元璋头疼的了。
对於薛祥此时的遭遇,胡惟庸同样是拍手称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