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Dont do it(2 / 4)

图兰双手捂脸,从喉咙底部,挤出沉闷的声音。

“我不会再回应了,我没有办法回应,就这样吧,让这场噩梦赶紧过去……”

兰登完全理解他的想法,但是,兰登可躲不过去。

“好吧,好吧,你可以不回应,但是你要帮我们出出主意,社会版不可能放过这样的话题——所以,《英雄》到底怎么样?”

“……”

沉默了好一会儿,图兰不情不愿的点头。

“杰作。”

“影史经典级别的?”

“ye……”

没有外人在,而且已经服了输,图兰终于道出真实想法。

“《英雄》的动作戏不用提,开辟级的。

从今以后,好莱坞的所有动作电影都必须学习、借鉴、钻研《英雄》的打斗。

starriver的动作美感没法学,但是电影最终实现的超级打击感和动作的真实感,必然成为新潮流。

至于张毅谋的色彩和构图,不用我讲,没有人能够质疑他。

原本我以为《英雄》唯一的弱点就是结局,我确实不了解中国的大一统情结,也不觉得最后的处理有多么精妙,但在看过starriver的文章之后,我发现它确实很美妙。

兰登,我没法向你解释那有多美妙,因为我自己都看得懵懵懂懂。

是的,sr写得太深了,我有些跟不上……”

兰登马上追问:“肯尼,以你看,如果从这个角度继续同sr争辩,赢的概率有多大?”

“那你得去请教那些历史学家。”

图兰烦躁挥手。

“它们严重超纲了,明白吗?不管是中国意识还是美式自由,它们都远远超出了娱乐范畴!”

其实图兰也算得上是一个很有水平的学者。

然而,包括他自己在内,没有人觉得他还能够翻盘。

斯蒂芬·亨特甚至第一时间在《华盛顿邮报》中宣告了胜利。

“以图兰为首的批评者们全面垮塌!他们被一击ko!starriver轻而易举地屠杀了他们,这不是电影行业的正常水平!”

跳梁小丑们当然没有放弃,立即给予反驳和叱骂,但是,意义不大。

因为方星河的这篇文章真的已经深刻到了大部分人都看不懂的程度。

而少数浅显易懂的句子,又能引发超大范围的共鸣,但是当大众以为自己看懂了那句话,很快又有文学评论家站出来告诉他们:不,你没懂。

比如那句“这塑造了美国最初的文化基因,self-adean,崇尚个人奋斗白手起家,对政府权力深怀警惕。”

美国普通百姓,从都市白领到中部红脖子,人人竖起大拇指,点赞到爆。

“jes!他简直写到了我的心坎里!”

“ye!我们都是self-adean!”

“sr对美国的了解简直不可思议!”

“是的,如果不是9幺幺,本届政府不可能如此强力……”

人们在聚会时谈论白手起家的荣耀和骄傲,同时也悄悄抱怨着本届政府的手伸得太长,权力太大。

这在社会上的每一个角落真实发生。

方哥真的赶上了一个特别的时代,去年全美因为那件事而群情激愤,向政府赋权,而自打今年下半年开始,激情褪去的美国人开始怀念从前。

他们以为他们完全理解了这句话,然而,并不是这样。

著名文学评论家斯蒂芬引用了方星河的原文并附上解读——

“本句的核心在于‘文化基因’一词,众所周知,基因是有遗传性的,所以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仿佛天生便警惕政府的权力,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不,结合后文来看,sr的表述克制而又隐晦。

全篇,他总共使用了三次文化基因,在更多的相关表述上,他使用了别的单词。

why?

是因为他随意用词,没有特意追求精准吗?

不,恰恰是因为他极度精准。

sr只在需要传达‘历史惯性’、‘长期以来’、‘天生如此’之类的意思的时候,才会使用‘文化基因’一词。

我们很清楚,只有生物体征才能遗传,文化想要传承,核心要素是教育。

所以,‘文化基因’的本质是什么?

是延续不断的相关教育。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来反问:到底是什么样的教育,导致警惕政府权力成为了我们的遗传基因?

又是谁在实行这样的教育?

在什么时候、于哪里、通过怎样的途径,让这种警惕变得习以为常深入人心?

他明确提到了资本集团在自由主义路线上的努力,却点到即止,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

此刻,我同样要点到即止,以免给自己和sr找麻烦……”

这篇解读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