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就可以知道了。
方星河端坐在书桌前,面前是电脑,已经打开一个word文档,标题正是《少年的你》。
这名字还不错,正好和方星河的《少年》系列一脉同源,可以用。
选定编剧职业面板,随后,开启灵感燃烧。
大脑里好似荡起一声轰鸣,紧接着,数不清的想法呼啦一下子冒了出来。
它们从那些大脑褶皱的细碎角落里冒出头来,欢呼着涌向精神海,并未对方星河造成任何压力,却带来了极致的清晰。
前世看过的《少年的你》的剧情,以一种相当明确且随和的方式,出现在方星河本身的剧作思路中。
他下意识的开始敲打键盘,对剧本进行再创作。
这不是对着原版电影扒剧情,而是梳理心中更好的诠释。
比如原作中对于冲突内核的设计,方星河不喜欢也不认可。
任何霸凌都有可能具有丰富的背后原因,但任何霸凌都有可能只是基于最纯粹的恶,事后再去寻找原因,千百种对得上号;事中去感受,无非就是痛苦与快乐而已。
所以应该怎样将魏莱三人组刻画得更加深刻?
简单,对比。
魏莱很美,所以她的恶非常纯粹,出于嫉妒——因为陈念更美。
胖妹有钱,所以她的恶非常简单,出于傲慢——平等的看不起任何穷人。
瘦妹学习好,所以她的恶非常隐蔽,出于阴暗——多排除一个竞争对手,就能多一份考上好大学的希望。
其余所有的原因都多余。
在编剧层面上,没有任何理由赋予她们更复杂的动机。
当然,在导演层面上,视听语言要足够有韵味,经得起更深层次的咂摸和分析。
这就是编剧和导演在创作时的不同逻辑。
编剧给的是人物的核心特征,而具体呈现,是导演和演员共同的二次创作。
剧本应简,力量含而不露。
导演应繁,用丰沛的视听语言传达更多信息。
比如霸凌情节具体应该怎么拍?那是导演的工作,而不是方编剧的活儿。
当然,因为自编自导,其实现在的方星河就已经有了答案。
所有的正面视角都集中在展现纯粹的恶,然后在涉及到各自家庭的侧面镜头里,对她们的性格成因进行客观而冷静的展示。
即:主观负责情绪,客观负责展现,没有剖析。
这东西不用剖析。
细节设计得好,一个镜头就能让观众恍然大悟心有戚戚。
在剧本的结尾阶段,方星河也设计出了更具冲击力的场景。
那是一个特别的长镜头,有难度,有艺术性,有一种从含蓄到热烈的转变,有一种忽然明媚起来的高度饱和。
当然,原作中本就很好的一些东西,方星河也没有乱动,尽数保留。
比如陈念和小北一起剃头的场面,拍得还差一点点意思,但构思是极好的。
他从不忌讳用别人的东西,他只是不愿意完全复刻别人的东西。
再创作如果能让原本的东西更好,那就不是一次枯燥的搬运,水军头子没有道德,只有对极致的追求。
一个人扛着文化战争的大旗,谁tm跟你们堂堂正正,这帮国际ngo国内二鬼子也不配拥有被堂堂正正干翻的待遇。
有个坑能埋下他们的烂骨头,这就够人道了。
三天,方星河就赶出来了最终的剧本。
发给谋子和俐姐看了一眼,前者意见多多,全被方星河忽略了,后者赞不绝口,突发奇想,想去演那个警察。
姐,咱能别闹吗?
不过俐姐的胡闹终归只是小插曲,演不演都不伤大局。
真正的迎头一棒来自于剧本备案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