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归去(2 / 3)

怎么样呢?只会迎来更加猛烈的报复和更加沉重的赔款。现在的朔方府,已经没有资格去跟汴京拍桌子表达不满了。

虽然这次攻打渭州并不是由李遗景主观上发起,而是二儿子李文锦开的团。但如果不是他本身就有这个意向,李文锦也不敢自作主张去冒险,那些定难军将帅和士卒也不会轻易相信少主的谎话并且甘愿跟随。

大家都以为是李遗景的意思,毕竟他这么多年一直都是这样干的。

一场豪赌,输的倾家荡产。

李家失去了控制西北各地的军事能力,也失去了辐射周边的威慑力,不得不将一些非常重要的地方吐出来割给大郑。

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河西四郡。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组成了中原王朝联通西域的丝绸之路,自唐灭亡以来,一直为异族和番邦窃取占据,又或是各自为政困守孤地。

但现在不同了,时隔百年,来自关陇地区的大股兵马重新出现在这片被遗忘的土地上,汴京派来的官吏也进入了这些城池主政,许多古稀老人望眼欲穿、苦苦等盼的王师,终于来了!

大郑重开丝绸之路,派使者前往西域各个城邦晓谕上命,欢迎他们进入中原行商、求学、嫁娶和交流,明令他们与大郑平民同等待遇,赏罚同律。

就像大唐时那样,就像大汉时那样。

早在七百年前,我们就已经是一家人了。

当然了,大郑的商人、平民到了西域,也必须给予同等待遇,有功劳的赏、有才能的用、犯了罪的按当地法律处罚。

如果敢刻意针对他们,那下次来的,就是郑军了。

我们有一位叫李卿的将军,最近搬迁到了酒泉郡居住。他为人和善,平易近人,最喜欢到处旅游,去没有去过的地方,见没有见过的人,相信西域各国的国王们会喜欢的。

圣旨一到,这些在沙漠绿洲中品着葡萄美酒的国王们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丝绸之路重开后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文化影响、以及对生产力的提升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符合双方贵族和平民的利益。

只要不是夜郎自大到去挑战汴京的耐心,或者好奇郑军的刀剑质量,大郑是不会主动动武的,以前在汉唐时期都是这么干的。

大郑,要成为自汉、唐之后的又一个继往开来、大一统的全盛王朝!

相对于李遗景的黯然神伤,另一个人则完全相反,高兴的走路都要哼歌了。

河西四郡回归大郑后,阿依姑娘终于能够回家了。

她再也不用担心会被李遗景的人当成大郑探子或者细作之类的扣下羁押,也不用费时费力的搞通关文牒,沿途的人身财产安全也有了保障。

为什么有保障?

李卿自从回到韩登的怀抱后,人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芝麻大的小校,接连跳升,晋升速度堪比火箭,在大郑官员中可以排进前三,仅次于凌晨和吕齐。

再后来更是一路高歌猛进,成为了大郑西部行营将领中的后起之秀。

直到今天升任河西知府,坐镇西北。

他非常享受这种通过自身的奋斗得到权力和地位的过程,这种感觉实在是太美妙了~

今天的一切都来之不易,是用血与汗铸就的!所以,谁要是敢添堵上眼药,李卿一定会追寻到天涯海角,哪怕是钻进地底下,也要把他给挖出来。

在这一点上,韩珑、李遗景都深有体会。

更不要说河西四郡的响马跟盗匪了,只要白天劫了道,你最好当晚就能翻过祁连山爬上青藏高原。否则,你的身后将会出现一只吐着信子的科莫多巨蜥。

大家都很看重自己的口碑,李卿明显是在休沐时利用空闲时间阅读过琅琊郡公的自传,所以格外注意形象维护。

沿途通畅、治安良好,西域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大家都愿意接受郑皇陛下的领导,共同为了美好的明天努力奋斗,所以从汴京到龟兹的路,已经畅通无阻。

阿依姑娘从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母,以俘虏奴隶的身份颠沛流离,不知道经过了几手转卖,最终被卖到了汴京的松竹楼。

时光匆匆,已经过去了将近二十年,家乡的记忆已经变得模糊不清,脑海里还存在的,只有坎儿井、葡萄园,还有空气中可见的浮尘、从孔洞中透进无数道阳光的荫房。

现在,终于可以踏上归家的路程了。

唯一让阿依有些纳闷的是,当她将这些年积攒的赎身银拿给东家,说明意图后。向来以脾气不好、手段狠毒、心肠坚硬著称的松竹楼楼主,把头摇的跟拨浪鼓一样,说什么也不要她的银子。

不仅如此,对方还跑去官府帮自己弄来了各种文书手续,又附赠了百两纹银和马车,说是这些年养大自己,也是有感情的,就当送给女儿的嫁妆了,还要她务必收下。

虽然不明白东家的态度为何会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但能好聚好散不闹僵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