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明珠蒙尘!金庸盛赞公然挖角(2 / 4)

自己也是再次看着成刊《明报》上的文章,轻轻吁了口气。

文章是他连夜赶出。

初读《寻秦记》引子第一回,便有惊艳,直至昨日反复咀嚼,那种久违的、当年构思自己最得意作品的兴奋感再次冲击着他的心房。

天才!一个能打破武侠小说定式的天才!

这样的人才……

查良镛昨夜提笔写这篇文章时,心中已无半分武侠泰斗的矜持,只有对《寻秦记》开宗立派般成就的激赏和一种无法抑制的痛惜——痛惜其落脚之地非《明报》。

专栏最后的一段,金庸一改含蓄文人风范,其言直白锋利,直刺要害:

“……吾尝言,报纸者,文人之家也,慧眼识珠之平台尤重。惜哉!

如此奇伟壮丽之篇章,如此惊才绝艳之才子,竟寄身于东瀛华商小林天望所创《亚洲日报》之上。

明珠蒙尘,光耀难彰,岂不令人扼腕痛惜?”

“查某不才,执掌《明报》一隅,求才若渴。

黄易先生大才,若蒙不弃,恳请移步《明报》一叙。

明报之平台,或可助君才情驰骋,直入青云。

所着《寻秦记》,当以更大版面,更佳位置,呈递天下。

润笔之资,无论《亚洲日报》予君几许,《明报》愿翻倍奉之!

此非虚言,唯求佳作得所,方不负此千秋鸿构,亦不负先生倚马万言之才。

专此布达,切切至盼!”

——《明报》查良镛敬启

这白纸黑字,印在《明报》副刊头条,字字如矶,石破天惊。

没有惯常的含蓄温润,有的只是直抒胸臆的震撼,是千军万马也难求的招揽之心,更透着一份不容错辨的、对《亚洲日报》平台的轻视——“明珠蒙尘”。

一时间,整座港岛仿佛被投入石块的池塘,涟漪层层叠叠,最终轰然炸开!

茶餐厅里,油渍斑驳的桌上同时摊着几份报纸。

《东方日报》、《星岛日报》还在咀嚼霍大少的“社会地位”,《亚洲日报》的头版是“肥仔坤”指控霍震挺的触目惊心。

但当这份《明报》金庸的专栏传到食客手中时,所有的喧嚣瞬间凝结。

一位戴眼镜的中学教师,刚咬了一口叉烧包,眼睛猛地瞪圆,喉头滚动几下,好不容易咽下去,才喃喃道:“查……查先生亲笔邀人?稿费翻倍?!”

同桌的工友们早停了猜拳,伸长脖子看那豆腐块大的铅字,仿佛里面蕴藏着惊天的宝藏。

不识字的阿婆看众人表情有异,焦急地问:“又边个出事呀?”

工友指着报纸:“唔系出事,系金庸大师想挖角写《寻秦记》果个作者啊!仲话几多钱都出得起啊!”

阿婆似懂非懂,但“金庸”“几多钱”她是懂的,咂咂嘴:“嚟头好大哦……”

写字楼的茶水间,平日里的股票行情和办公室八卦瞬间失了颜色。

年轻的白领们捏着刚送到的《明报》,惊呼声此起彼伏。“哇!查生咁劲!

直接撬人墙角?!”

“稿费翻倍啊!

《亚洲日报》俾几多,明报都双倍!壕无人性!”

“啧啧,金庸话佢明珠蒙尘喎,间接踩低人地小林社长份报啰…”

“不过讲真,《寻秦记》真系值呢个价!

项少龙饮醉酒就返去秦朝变死囚,开头就劲成咁,第二回仲离奇!

我睇到佢撞到邹衍话佢‘天外来客’,成个人都冷一冷!”

“系啊!卡点卡到正,谂住仲有下文就完咗,个心吊吊揈!”

一个文员激动地挥舞手臂,“前晚同个仔争睇报纸,差啲打架啊!宜家金庸一出面,个‘黄易’唔飞天都难咯!”

北角租书店的挤迫角落里,几个躲学的中学生围着新到的《明报》副刊,眼珠子都快贴上去。

一个瘦高个声音干涩:“黄易…黄易真系劲到金庸都嚟抢?”

旁边胖胖的推了他一把:“痴线!金庸吖!

武林盟主啊!

佢话好仲有假?

稿费翻倍啊大佬!

写小说写到咁,仲唔发达?”

几双眼睛里燃烧着混杂了崇拜、羡慕和对那字里行间巨大认可的憧憬。

往日遥不可及的文坛神话,第一次如此直观地与一部正在追读的作品连接在一起。

一些深谙文化圈门道的老报人或文化人,则看到了更深的意味。

查良镛的举动,无异于用金庸的偌大声望,为“黄易”这个尚显神秘的笔名加冕!

《明报》的副刊地位毋庸多言,金庸亲自承诺的“更大版面,更佳位置”,更是无价之宝。

那句“明珠蒙尘”,锋芒所向不仅是小林天望的《亚洲日报》平台格局,更深层的,或是表达对小林天望东瀛背景的不满——如此“国宝级”的历史武侠巨作,怎能落在“外人”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