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新的问题(2 / 3)

过去的常平仓法是怎么败坏的,现在的便民低息贷款,也在向着常平仓法的方向狂奔。

开封府内,工钱起码也要七八十钱一天。

这才是他真正要说的事情。

而两宫因为缺乏实际的执政能力,只能将无数琐碎的事务,下放给宰执处置。

当然了,这些新条例,也不全是问题。

此事,引发轩然大波。

可转念一想,这种脑袋被驴踢了的傻逼,有什么好接触的?

索性也就没管这个事情。

就是另外一个景象。

靠着这个便民低息贷款,汴京城内的小手工业、小作坊以及小商贾群体,蓬勃发展。

若韩绛能年轻十岁,那他肯定死也不会将这些问题捅出来。

韩绛持芴而拜:“此乃臣之罪也。”

这是在三月末,甚嚣尘上的一个大案。

赵煦听着,不禁认真的看了看这位已经白发苍苍的老臣,眼中有些惊讶。

说着,他就持芴深深一拜,做出一副请罪的姿态来。

恐怕,现在的开封府的常平仓里的羊毛都要被人薅光了。

“老臣身为左相,失察地方,所用非人……”

同时,两宫也可能会猜忌宰执——天子幼冲,宰执之中会不会有人趁机独揽大权?效仿历代权臣?

韩阶案早已经结束,大理寺那边都已经审结了。

于是,在群情汹汹之下,左相韩绛、右相吕公著联名奏请两宫,遣御史往江西穷治此案。

“然而,情弊却也在不断出现。”

必须给天下士大夫一个交代!

曾孝廉的同年、师长,也都在舆论裹胁下,公开和之划清界限,割袍断义。

更麻烦的是,一般在这样的情况下,少年天子将来长大后亲政的话。

一路提刑官,为了打击政敌,竟诬陷、构陷对方贪污。

如今,韩绛提起此案,还将责任往他身上背。

谁呢?

因为他们通过提供抵押、担保,将那些给官府服役的人,纳入了他们自己的手下。

因为他们做的事情,是得到了少主的支持,至少是默许的。

“老身与太后,妇孺之辈,听政以来,赖相公辅佐,方得社稷太平,相公之功老身和太后还有官家,都是有数的。”

这确实是一桩买卖!

年息两分的商业经营贷款,哪怕放在现代,都有无数人打破头想要。

所以,天下局势必须大好!

不好也得好!

何况,现在看着还不错。

坤成节将近,傻子都看出来,太皇太后有意要借着王师南征大胜的契机,好好的操办一番。

主要是韩绛这个人很低调,又肯做事。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

在赵煦的上上辈子,因司马光深得其信任。

像是修缮水利啊、修路啊等等。

于是,太皇太后当即就道:“韩阶一案,不过是地方官员,为了攀附宰相,曲意阿结……”

所以女主听政时代的宰执,是最难做的。

当然,还有一个影响韩绛做出这个决定的因素。

青苗法那边,情况也差不多。

那石禹勤的骨头却硬的很,硬是咬死不认。

这就让官府能雇的人开始减少,很多事情都开始缺钱去做。

一旦他致仕,那些被他掩盖的问题,立刻就会爆发出来。

说不定还会千方百计的粉饰、掩盖问题。

便民低息贷款,要嘛趴在府库里等着腐烂,要么流入了地方形势户手里。

帷幕中的两宫,却是忍不住的坐直了身体。

而便民低息贷款,在汴京城里,更是所向睥睨。

想什么呢!

韩绛看着自己今天早上在朝笏上写好的提纲概要,就躬身拜道:“奏知两宫慈圣、皇帝陛下,臣自受任以来,蒙两宫慈圣、皇帝陛下幸爱,委臣以军国之任,赖祖宗之福,社稷之佑,近年以来,天下太平,社稷安稳……”

说着,韩绛就向赵煦还有两宫,介绍起新的役法条例在实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这位宰相是在主动替我们背锅呢!

这是必须要说的。

“诸般条令,自在开封府各县、镇实施以来,三等户以下,皆曰:慈圣恩德,天子圣明……”

关键还在担保方面。

加上韩家在宫中的关系、人脉,并不比吕家少。

赵煦在这个案子爆发后,本来还想着派人去接触一下那个曾孝廉,看看能不能将之培养成大宋来俊臣。

看着这两位宰相,赵煦就轻声道:“皇考不幸奄弃天下,朕以幼冲奉祖宗宗庙,幸得两宫慈圣保佑拥护,方安坐于汴京……”

利息三成、四成,九出十三归。

“便是三等户,也都受优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