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0章 海权和陆权的矛盾(2 / 3)

,可谓应有之义。”

这番话语,迅速决定了群臣的心意。

一个英国公就让很多臣子心存顾忌,加上这些公侯家族后,朝堂上几乎没有人敢反对——

否则就是得罪了所有太祖、成祖功臣,勋贵们会齐声支持他们。

因为一个外藩引发勋贵和文臣的争端,在他们看来当然划不来。

尤其是理藩院想到安南这个不够恭顺的外藩将成为几个大明内藩,更是欢喜不已。

他们非常期盼英国公等人在交趾开藩,把交趾变成理藩院管辖的地域。

枢密院的官员则担心重演成宣旧事,袁可立有些担心道:

“打败安南是不难,难的是长治久安。”

“若是英国公等难以在交趾立足,朝廷该如何办?”

朱由检笑着说道:

“所以朕打算把交趾分为几块,有的封给英国公等朝廷勋贵。”

“有的则封给莫氏等愿意归顺的当地势力。”

“听说安南还有宣光镇保主武氏等世袭势力,都可以派人出使,一并招到大明来。”

“这次,要把安南彻底分化瓦解,不使之成为大明攻略南洋的障碍。”

群臣听着皇帝的打算,交头接耳讨论。

因为成宣时期的教训实在太深刻,他们对重设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普遍没有多大兴趣。

但是如果交趾不复,大明在南洋的活动,就会受到制约。

当年南洋和西洋的藩属纷纷失去,就是郑和下西洋结束和交趾丢失后的事情——

擅长沿海岸线航行的大明船队,在交趾丢失后没有稳固航线。

如今朝廷设立南洋总督府,也是首先在占城建据点。

如果大明把南洋作为战略方向,必然不能留着安南。

——

海军部长喻安性道:

“陛下,大明今后的策略,是要攻略南洋吗?”

“若是如此,臣赞同征讨安南,威慑南洋势力。”

显然,从南洋获得很多好处的海军部,是赞同开发南洋的。

相比从南洋、西洋过来的船队来说,北方的船队实在不值一提。

更何况北方每年都有几个月结冰期,海军只有在终年不冻的南方,才有更重要的意义。

开拓南洋这件事,显然要以海军为主力。

边防部就有些不乐意了,因为海军和海外归海军部,他们负责的是边军和塞外。边防部长刘遵宪道:

“如今建虏未定,漠南草原又一片混乱。”

“臣以为当先稳定边塞,方可用兵海外。”

塞防和海防、开拓塞外和开拓海外,开始产生争端。

如果当初把边防部定名陆军部,那就是陆海军的矛盾。

对大明这样的海陆帝国来说,无论海军还是陆军,都是不可能放弃的。

如果非要选一个,还是陆军更重要些——

因为海外国家现在对大明的威胁不大,陆地上的胡虏,却曾经入主中原。

所以成宣之后大明的战略转向收缩时,就放弃了海外。

导致西方后来居上,率先通过大航海进入殖民时代。

现在,朱由检打算改变这个战略。

因为他知道今后几百年,都是海洋时代。

在陆地上还胡虏打生打死,远不如发展海贸挣钱。

如果不是建虏有入主中原的可能,他根本懒得理塞外。

所以他明确偏帮道:

“大明今后的开拓方向,要以海外为先。”

“只有掌握海权,才能控制世界。”

“大明要恢复天朝上国的地位,必须开拓海外。”

明确了海权比陆权优先,是大明今后的重点。

刘遵宪闻言张了张嘴,显然有些不服气。

想到九边的百万将士,他说道:

“陛下,草原上蛮夷一批接着一批,可谓没有穷尽。”

“大明如果不主动出塞,草原上迟早会诞生达延汗、俺答汗。”

“北虏终究会成为大患!”

这话放在以前没毛病,但是大宁之战后,朱由检就不太在意了。他向群臣说道:

“大宁之战的结果,已经显示草原优势最大的骑兵,面对新式火铳不堪一击。”

“只要大明能保持这个优势,草原上的胡虏,对大明就再也没有什么威胁。”

“更何况漠南三大都护府建立后,边疆能够安稳。”

“今后,边疆不需要那么多军队,就能稳固塞防。”

这个结果,让刘遵宪一阵难受。他没有想到大明边军战力的提高,竟然会导致边防部的地位下降。

这让他有些不甘道:

“陛下说要恢复汉唐故土、蒙元旧地,即使塞防不重要,也不能裁剪边防军。”

朱由检看着他的神色,再想想西域等地还未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