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4章 统治天下的天朝(1 / 3)

编撰新元史是群臣所支持的。

但是收复汉唐故土、蒙元旧地,就不是所有臣子都支持了。

对于文官来说,收复失地他们立功的可能性不大,反而会让武官勋贵起势,和他们争夺权力。

他们在朝堂上还要为将士提供后勤,甚至要多缴纳赋税。

所以在太祖、成祖之后,文官主导的大明基本是收缩的。即使偶尔奋起,也大多是因为边疆起了乱子。

朱由检在登极后一直推崇太祖、成祖,制定礼法公约时更是他们写在第一句。

群臣都知道当今皇帝不那么老实,但是却万万想不到,皇帝在辽东未平的情况下,就喊出要收复汉唐故土、蒙元旧地。

想到汉唐征战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太学祭酒刘宗周道:

“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陛下只要修文德、重教化,自然能吸引外夷归顺。”

“何必兴师动众,调动将士征战?”

首辅韩爌也说道:

“如今建虏尚未平定,西北和中原也有民乱。”

“朝廷为这两块地方已经殚精竭虑,实在没有更多钱粮恢复旧地。”

“请陛下为民生考虑,不要再加重民众负担。”

群臣纷纷响应,都认为劳师远征不可取,尤其是那些旧地,很多都是外藩——

今年九月的时候,理藩院还接待了吐鲁番的使臣。

如果这些外藩知道大明要收复汉唐故土、蒙元旧地,估计会纷纷对大明起戒心,让边疆出现乱子。

为了边疆安稳考虑,他们必须要打消皇帝的心思。

朱由检没有想到,自己只是露出恢复故土的念头,就引来这么多反对。

看着这些文臣一个个慷慨陈词,枢密院的文职军官也有一些附议。他再次认识到,现在的大明仍旧是文官为主导,很多臣子都禀承着文官思维。

靠这些人开疆拓土根本不可能,就算打下来也会被他们抛弃。

为了扭转文官的心思,朱由检迂回道:

“恢复故土是收复辽土之后的事情,此事在平定建虏后再议。”

“西北、中原现在到处都是民乱,不把这些地方的人口迁走,民乱就平定不下来。”

“如果到时候辽东容纳不下这些人,只能再收复些故土,把他们迁移过去。”

“袁卿,你主持戡乱救灾,一定要做好预案。”

“不能临到头来,手忙脚乱处理。”

把这件事交给了袁可立、文职军官的领头人。

相比其他人来说,袁可立作为枢密同知,对用兵不那么排斥。

因为他必须要考虑,平定辽东后如何维持枢密院的地位。

为了让枢密院一直有发言权,他是认同皇帝在收复辽土后继续恢复故土的,那样战争之下,谁都不能忽视枢密院。

立功的武将也不用都调回朝廷,和枢密院的大臣争权夺利。

所以,他当即接受了命令,认为恢复故土,有利于戡乱救灾。

在他接受命令后,群臣劝谏的声浪,一时也落了下去。

朱由检又收买文官道:

“边疆需要稳定,功臣需要封地。”

“这些都是要考虑的事情,否则众卿身上的爵位,封地从哪里来?”

“相比使用夷人作为国君来说,朕更期望用汉人、华人。”

“希望你们获得封地后推行教化,把夷狄教化为华人。”

这番话既是期盼,也是对他们的承诺。说明恢复故土后,收获有他们的一份。

那些获得爵位的大臣,这下声音更弱了,他们不可能和和自己的利益过不去。

中层官员也同样怀着期盼,希望在将来获得爵位和封地。

很多人开始觉得,平定建虏后恢复故土也未尝不可,他们也能从中分享利益。

如此,反对声音基本被瓦解。朱由检为了鼓励对外开拓、改变文人的观念,又向徐光启道:

“徐学士和泰西传教士交流多,是否知道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

“西班牙本为一小国,历经将近八百年,终于完全收复失地。”

“以此奠定了大国基础,随后在海外打下了大大的殖民地。”

“西班牙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崛起的,对于大明有什么启示,徐学士要和编撰世界史的施学士、李学士一起,写出一篇文章来。”

“大明的士大夫,切不可故步自封,一定要开眼看世界。”

谆谆告诫着这些治理大明的人,朝堂上的臣子大多一头雾水。

就连徐光启,他和传教士的交流大多集中在宗教和文化方面,对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根本没多少了解。

反而是施凤来和李国普,因为奉命编撰《世界编年简史》,收集了一些这方面的消息。但是要说有什么深刻的认识,却是强人所难——

毕竟来大明的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