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一直在军事上加码,可以把更多的精力,转到内政上来——
对他来说,最严峻的考验始终是天灾。大明在历史上也是亡于内乱,而非建虏这个外敌。
更别说此战胜利后,朱由检心中一直以来对建虏的担心,已经消散一空。
就是为满桂帮自己解压这件事,他都认为满桂值得一个侯爵爵位。
所以,他借着此事说道:
“今后藩国出兵,指挥功劳由藩国君主获取。”
“藩国君主可以给麾下将士赏赐、册封为世袭军士,如果功劳很大,还可以向朝廷请求,册封世袭爵位,把藩国领地分给他们。”
“满桂这次就作为先例,让他把有功将士的名单报上来。”
这明显给藩国君主加强了权力,一众身有爵位的大臣当然不会反对。
但是也有人出于公心,提醒道:
“如此藩国君主在军功上权力太大,他们在军功上若分配不公,将会导致藩国军心不稳。”
“若是战事一直持续,这会是个隐患,臣以为不应给藩国君主这么大的权力。”
朱由检闻言望去,见是袁可立所说,知道这个老臣是出于公心。
所以他思索之后,完善道:
“参与朝廷战斗的士兵杀敌赏赐,完全由朝廷赐予。”
“只有指挥功劳,才由藩国君主做主赏赐藩国财物和土地,并且要经过朝廷批准。”
“同时,对立下三年功以上的将士,允许申请入籍,保留职级转入大明军队。”
“这样藩国君主会多少有点顾忌,不敢肆意贪墨功劳扰乱军心。”
如此又加强了对藩国的控制,还可以把藩国的人才吸纳入大明。
虽然这会让藩国君主通过这些将领影响大明军队,但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袁可立此时还想不到那么远,只是觉得皇帝手段很多,不需要继续劝谏下去。
在说服了他之后,其他大臣的反对,朱由检就不太在意了。
因为袁可立在军事上的发言权最大,更别说册封爵位的权力,朱由检早已利用理藩院抢了过来。他可以直接对理藩院下令,不需内阁票拟。
利用这个权力,朱由检直接让黄立极拟诏,把满桂提升为侯爵,立刻传到前线去。
崇祯朝第一个正式侯爵诞生,那就是东平侯满桂。
——
这个消息,很快在报纸上刊登,并且传到了前线。
京城那边的反应且不说,满桂全军上下,都是极为欢喜。
士兵的杀敌功劳有朝廷保障,无论怎么变都影响不到他们。甚至因为他们是满桂的私兵,朝廷赏赐之后,满桂还要再赏赐他们。
满桂麾下的将领,同样对自家大帅极为信任。他们以前就是满桂的家丁,当然不会不相信满桂。
这一次,满桂由伯爵升为侯爵,封地由方三百里提高到方四百里。那可是七万方里的土地,满桂怎么也不会亏待他们。
更别说成为侯爵后,东平侯国可以有两个卫一万军。参战将领的职位都将获得提升,统领更多的军队。
唯一可惜的,就是藩国卫所只能册封世袭军士,没有世袭军官存在。否则这一战功劳大的将领都将成为世袭指挥,相当于子爵爵位。
现在,满桂成了侯爵只能向朝廷申请册封世袭爵士。一些将领心中,已经不太满足。他们开始琢磨着要不要转回朝廷,成为朝廷之臣。大不了保留藩国身份,同时效忠朝廷和满桂。
满桂对此是有所察觉的,因为已经有将领,向他打探爵位的事情。他知道一个世袭爵士满足不了这些功勋卓著的将领,所以他的心里,又燃起更高的野心:
『侯伯只能册封爵士,公爵却能册封男爵。』
『只有这样的爵位,才能让有功将领安心。』
『我要多杀建虏,升为公爵爵位。』
『若是被其他人抢到消灭建虏的头功,公爵可就难了!』
清楚地知道这次进爵是皇帝一力坚持,甚至为此改变了藩国军功赏赐。满桂知道自己再想进封绝不容易,现在得到的将来都会还回去——
甚至,他这次进爵之所以被一些大臣反对,就是因为他去年被封伯爵都有些勉强。
很多大臣不认为他应该继续进封,这次遇到的阻力就是为上一次还债。
两次勉强进封后,他进封公爵的阻力一定会非常大。必须要拿出无可争议的功劳,才能获得公爵爵位。
作为外姓臣子能封到的最高爵位,公爵的含义和侯伯完全不同。王公能够并称,藩王在很多方面和公爵也不过是同样待遇。
这不是拿到五千个首级功就能进封的事情,满桂必须要在平定建虏时立下首功,才有可能获得这个机会。
所以他顾不得沉浸喜悦,立刻就下令道:
“全军出击,追赶建虏。”
“这一次,我们要把黄台吉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