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在“君臣民共治天下”提出后,再顽固坚持旧制的臣子,这时也无法反对重制礼乐。否则就是自绝于官场,和所有官员作对。
比他们更欢迎这点的是士子,他们作为官员的候选者,立场和官员大多是相同的。同时因为他们还有民的身份,对民众拥有的权利和义务同样感到欣喜。
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就算当不上官员,也能以民众代表的身份参政议政,获得对国家大事的发言权力。
如果他们的声量够大,以国会的名义做出决议。就连朝廷大臣也不得不遵从,皇帝也要同意。
这些人对“君臣民共治天下”,可以说是最为认可的。自诩民众代言人的他们,认为自己很有可能成为议员,享受所有民众的权力。
他们开始在各地鼓噪建立议会,和官员争夺权力。以前经常发出同一个声音的官员和士子,开始渐渐区分开,有些人仍旧站在官员立场,有些人则逐渐转变为民众的代言人,利用民众集体拥有的权力,和官员展开争夺。
同时,他们也响应皇帝的号召,积极向报纸投稿。希望能获得赏识,博取成为元士的机会
尤其是诸多学校的教谕、还有学堂的教师,也纷纷收到礼部通知,认识到这篇文章,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两句圣贤言语的权威解释。
他们在平时考试时,让学生据此撰写八股文章,并鼓励学生把文章投出去。
学生们自然是纷纷投稿,在这个冬天到来的时刻,火热地探讨这个问题。
一时间,报纸上尽是此类文章,讲述君、臣、民的关系。
还有很多人为皇帝唱赞歌,认为当今皇帝是一位愿意和臣民分享权力的好皇帝。
君臣民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借此成为定论。并且通过士子的讲解,逐渐深入人心。
很多民众也开始知道,他们个人虽然在君臣民中地位最低,但是联合起来,却是最为尊贵。
国会和议会就是他们发出声音的地方,并且在将来拥有最高权力。
那些知道税率和徭役时间将由国会和议会确定的民众,强烈呼吁在当地设立议会。希望能够借此,让官吏无法再欺上瞒下、随意征收赋税和徭役。
国会设立这件事,开始得到民众拥护,并成为整个大明的共识。所有民众都盼望着国会和议会尽快确立,让自己享有应得的权力。
国会的主体由之前的士人,开始向民众转变——
所有民众都知道,他们能在这里,发出自己的声音。(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