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5章 大明礼法公约总则(2 / 3)

的大事情。所以他虽然不反对这一点,却必须保证自己的权力。

所以他斟酌之后,说道:

“《大明礼法公约》制定,需要有个总则,把一些原则性的内容定下来。”

“朕看君臣民共治天下这一点,就可以写入总则。”

“在总则之中,确定君主、臣子和公民的权力。”

这显然是他的奇思妙想,仿照的是后世宪法的序言。

群臣一时跟不上,只能听着皇帝道:

“总则之中,首先要确定大明的性质,确定天子的地位。”

“朕以为可以这样写:”

“大明由太祖驱逐胡虏开创、成祖靖难奠定,皇位由其男性子孙继承之,遵循《大明继承礼法》。”

“不知这一句话,众卿以为如何?”

群臣揣摩着这句话,知道这是皇帝提出的条件。

既然要君臣民共治天下,那么自然要确定君主的权力。

大明皇帝的权力来源是什么?当然是祖上传下来的。所以皇帝确定的总则第一句话,就是确定太祖朱元璋有开国之功、成祖朱棣有靖难伟绩,所以他们的子孙能够继承大明皇位,获得治理天下的权力。

群臣中有对太祖、成祖不满的,但是对于这句话,却普遍不敢反驳。因为反对这句话,那就是质疑大明皇帝的合法性,是要掉脑袋的大问题。

而且他们对皇帝表态遵循《大明继承礼法》这一点,普遍非常赞成。认为这一句话,确实应该写入《大明礼法公约》。

然后,朱由检才在斟酌之后,继续道:

“大明皇帝与臣民共治天下,依照礼法治国,约定《大明礼法公约》。”

“并依《大明分封礼法》,为臣民册封爵位、分封领地。”

“君臣民共治天下。”

加起来短短的三句话,就把三大礼法纳入,并且把君臣民共治天下这一点,写入礼法之中。明确《大明礼法公约》的性质,是皇帝与臣民约定。

群臣对于这一点已经不能说是满意,简直就是狂喜了。

当今皇帝的这个表态,让他们感觉自己,也成了大明的主人。

他们齐声称颂,为大明有这样的明君而欢喜。

甚至还有人道:

“臣以为大明不但由太祖开创、成祖奠定,还有陛下重制礼乐。”

“应当把这点写入总则,确定以后的皇帝,必须由陛下的子孙继承。”

“如此方能彰显陛下的功绩、断绝宗藩异心。”

这番话语,是把当今皇帝和太祖、成祖并论,并且要把大明的帝系,彻底留在当今皇帝这一脉。

群臣对此是赞同的,因为他们对太祖、成祖的观感实在称不上好。认为与其推崇二祖,还不如推崇当今皇帝。

而且以当今皇帝这几年生下的众多子女来看,帝系也没有转移的可能,还不如尽早定下来。

他们对此纷纷附和,认为皇帝有直追二祖的功绩,应该写入礼法公约。

朱由检听到他们的话语,简直有些受宠若惊了。因为他从来没想过,自己现在的功绩能和太祖、成祖相提并论。

为了避免成为笑话,他坚决拒绝道:

“朕刚登极三年,内忧外患都未平定,有什么资格和太祖、成祖相比呢?”

“众卿不必多言,若是朕的功绩足够,后人自然会把朕写入礼法内。”

“若是功绩不够,现在写进去也会被移出来。”

拒绝了这些臣子的提议,认为自己还不配。

群臣见皇帝如此冷静,有的暗暗钦佩。

更多的则是叹息,因为他们确实想把当今皇帝写入礼法内。

那样以后的皇帝就会都属于当今皇帝的子孙,他们可以拿着祖制的名义,逼迫以后的皇帝遵守礼法公约。

可惜皇帝没答应,认为功绩还差得远。

这让一些大臣更坚定了建功立业的心思,希望和当今皇帝一起建立功绩,把重新制定的礼乐,完全传承下去。

大明君臣在其乐融融中,结束了这次会议。

——

会后,朱由检特意留下了刘宗周,向他道:

“若是掣签选举法试行成功,那么府议会、省议会,很快就能建起来。”

“省议会成立之后,国会的成立也就迫在眉睫。”

“不知先生筹办到了哪一步,能不能及时建立国会?”

刘宗周看着皇帝,慢吞吞地说道:

“陛下先前决定二十年建成国会,如今又为何如此急切?”

“臣以为国会之设,应当按部就班,按照定下的计划来。”

“若是操之过急,恐会适得其反。”

这是他的态度,认为国会重要,却更不能急。

万一急中出错,那就适得其反。

还不如按照之前的计划,一年一年推进。

朱由检听着他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