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说法,让王承恩眉头紧皱。想到了去年自己向皇帝汇报线膛火铳产量时,皇帝不满意的样子。
当时的情况和现在差不多,都是制造困难,不够军队使用。
最终皇帝的选择是线膛火铳和滑膛火铳并用,并且筹集资金修建了通州兵工厂和涿鹿兵工厂,专门生产武器。
所以他向徐森道:
“只能用线膛铳管吗?”
“就不能用滑膛铳?”
徐森苦笑着道:
“转轮火铳的弹巢和铳管连接处会漏气,影响它的射程。”
“现在是使用线膛铳管,才能达到百米射程。”
“改用滑膛的,估计会下降到五十米。”
“那可实在是太近了,也就比三眼铳强一点。”
王承恩闻言拍板道:
“比三眼铳强就行,先用它取代三眼铳。”
“你让工匠抓紧时间拉膛线,把拉废的铳管磨平,生产滑膛火铳。”
“能生产多少是多少,先满足数量再说。”
“那五千骑兵也不全都是作战的,打辅助的配滑膛火铳即可。”
“然后你再抓紧时间生产,送更多的线膛火铳过去。”
徐森闻言若有所思,知道现在最要紧的是占位。否则辽东骑兵装备了其他火铳,他的转轮骑铳就得不到装备了。
所以他认同了王承恩的办法,并且当即率人试验,争取把转轮骑铳和子弹尽快定下来。
在他们夜以继日的努力下,很快,转轮骑铳和它配套的弹药,在十一月到来前就被定了下来。
徐森最终采用了十点毫米口径,认为这个口径杀伤力已经足够,还能避免弹巢的体积过大、减轻转轮骑铳的重量。
吕祥也认可了这个口径,认为只要杀伤力足够,那就越小越好。
事实上,根据这些日子装备院内部的试验,他认为步铳子弹达到九点五毫米杀伤力就够了。
不过这个口径和九毫米太接近,估计装备部的官员不会同意。
所以他也决定使用十毫米,设计这个口径的无凸缘定装弹。
因为皇帝要求新弹药的口径在十到十一毫米之间,十毫米处于这个范围内,装备部的官员虽然觉得和九毫米弹药区别不大,却还是表示同意。采纳了徐森等人设计的10x40弹药,作为新一种军中制式弹。
但是对徐森设计的另一种10x25弹药,他们就不太同意了:
“这个10x25弹,和9x30弹没有多大区别嘛!”
“9x30用于手铳已经足够了,不用再新增一种10x25弹。”
徐森向他们解释道:
“这是为了使用十毫米骑铳拉废的铳管,设计出的弹药。”
“它的威力较小,使用的铳管长度只有骑铳的一半。”
“这样制造出的手铳,正好能配合骑铳使用。”
“威力略胜于三眼铳,容弹量却是三眼铳的两倍,可以连发六枚子弹。”
“这样骑兵的骑铳打完了,和敌人短兵相接时,就能用它作战。”
说着,他让来配合试验的辽东骑兵展示了一下。在一手按下击锤转动转轮、一手扣动扳机发射了骑铳的子弹后,这名骑兵面对越来越近的靶子,没有忙着装弹,而是从腰间拔出了一支手铳,又以同样的姿态发射了六枚子弹。
如此连发十二枚弹药,即使马上的准确度不高,也有数枚上靶。
装备部官员见此点了点头,终于没有再提出异议。
徐森见此长舒口气,觉得总算是糊弄过去了。
事实上,他设计这种手铳子弹的目的不是为了给骑兵增加辅助装备,而是为了尽快生产出五千支。
这种手铳,是他按照王承恩的提点,设计出来用于取代三眼铳的。打算先在军中占据了地位再说,以后再慢慢改进。
当然,如果生产得多,也可以配给拥有骑铳的骑兵做辅助兵器。想来财大气粗的骑兵,不会拒绝这点。
此时的徐森,绝对没有想到,这种他临时设计的子弹,以后在军中风靡了许久。
虽然它的威力和9x30相差不多,后坐力还稍大一些。但是因为十毫米打中敌人后更容易杀死,军中将士普遍更喜欢使用这种手铳弹。
9x30手铳弹的地位,在军中被10x25取代。锦衣卫和民间则用得比较多,直到后来无烟火药出现后,才逐渐被9x20无凸缘手铳弹取代。
——
转轮骑铳和手铳定型后,很快就投入了生产。
朱由检也试用了这两种火铳,认为是个好装备。
不过他对按下击锤转动转轮这一点,实在是不满意,向在旁随侍的徐森道:
“现在的转轮火铳需要按下击锤转动弹巢,才能扣动扳机发射,可以说是单动的,用起来不够方便。”
“要发明一种双动结构,可以在扣动扳机时带动弹巢,扣到底把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