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4章 辛未方案(2 / 3)

,大约是两万左右蒙古人。

这是以前的情况,如今征服漠南蒙古后,可能会更多一些。但是能调到辽东的定然不会多,因为朝廷设立三大都护府,就是不让建虏利用漠南的人力物力,反而要拖住他们。

所以孙承宗仍旧以两万蒙古人估算,向孔贞运道:

“你们的任务,就是拖住科尔沁部,让他们无力支援建虏。”

“到时候满桂和蓟镇一部也会出击,拖住依附建虏的内喀尔喀等部落,隔绝建虏和漠南蒙古的联系。”

“我会率领辽东最精锐的五万人,寻求和建虏决战的战机。”

如此决绝的策略,显示了孙承宗对此战的重视。几乎称得上破釜沉舟,把所有的力量赌在这一战。

孔贞运听得暗暗咋舌,为这一战的结局而担忧。若是失败的话,孙承宗和他所依靠的辽东军队,都会毁于一旦。

郑芝虎则是有些兴奋,如此大战,可不就是他期盼的吗?

只要他参与这场战事并能取胜,定然能获得封爵的机会。

这让他推金山倒玉柱,主动向孙承宗下拜道:

“督师如此伟略,末将愿尽一臂之力。”

“还请督师下令,我们海军必竭尽全力!”

孙承宗闻言面露喜色,扶起郑芝虎道:

“有郑将军这样的虎将相助,当真是如虎添翼。”

“我意让海军与辽南合作,光复耀州、海州,吸引建虏注意。”

“建虏不分兵则罢,一旦分兵,辽东和辽南的军队,就把他们吃下去。”

“这次要通力合作,让建虏难顾首尾。”

这是他为收复辽东,所想出的策略。

当年他和袁可立命令毛文龙收复辽南,就是这个策略的开始。

可惜柳河之败后他被迫去职,袁可立也被逼得离开登莱。

毛文龙后来从辽南败退,辽东军则只能龟缩防御。

如今,孙承宗便打算重启这个战略,从辽南出兵开始,东西两路夹击。

这一次,他能调动的力量要更强。不但皇帝对他完全放手,袁可立主持的枢密院也对他完全支持。

辽南、朝鲜各军,都会配合他的行动。就连孔贞运等人,也要听从调遣。

孙承宗誓要打赢这一战,靠着平定建虏的功绩成为紫阁功臣。

为此,他从辽东军中优中选优,选出五万精锐。甚至允许东北镇抚司招募将士,派出鹰扬军人员记录功绩。

为的就是鼓励辽东将士立功,让他们知道功绩不会被埋没下去。

整个辽东上下,开始为明年的大战动员,做着各种准备。

辛未方案的细节也被一点点完善,呈报给枢密院审议。

——

紫禁城中,朱由检看着孙承宗等辽东高层呈上的方案,颇是赞许地道:

“辽东军心可用,孙卿下了苦功啊!”

“传旨,给所有参战的辽东将士发放一方里土地券。”

“只要此战能胜,这次和之前奖励都能兑现。”

毫不客气地画着大饼,朱由检又将作战方案还给袁可立,说道:

“具体如何打仗,朕就不干涉了。”

“甚至你们枢密院也不要过多干涉,只要不是有全军覆没、建虏破关的危险,那就不要多管。”

“朕期待孙督师能立下大功,空缺的左右枢密使一职,朕虚位以待。”

赤裸裸地对袁可立、孙承宗许着承诺,朱由检心里是很希望这一仗能取胜的。

那样他就不用为建虏的事情操心,一直把很多精力放在对付建虏上。

在大明即将遭遇前所未有的天灾、西方各国殖民世界的时代,他更关注的是移民开藩事宜,而非和建虏纠缠。

袁可立听着皇帝的期待,心里也很是高兴。

这不仅是皇帝许诺他和孙承宗左右枢密使职位,还因为皇帝对辽东的战事,态度有所转变。

如果说之前皇帝是毫无期待、只是想用战事消耗辽东兵力的话,如今就可以说是期望辽东军队取胜,立下大的功绩。

这代表着皇帝对辽东的支持会加强,朝廷储备的各种武器,也都可以调过去。

同时对辽东军队也有了新要求,孙承宗等人会承担更多压力。

不过袁可立对此,却并不会同情。

因为这种压力是孙承宗必须承受的,等到大战的时候,他承担的压力会更大。

甚至他如今就要主动施加压力,让孙承宗等人适应。免得明年大战的时候,孙承宗会像杨镐那样崩溃后摆烂。

他向皇帝说道:

“具体如何作战枢密院不能多干涉,但是作战方案,必须尽量完善。”

“臣以为可借此战完成磨合,让枢密院的各个机构得到检验。”

作为新成立的机构,而且不完全仿照前朝,枢密院各部和下属的司厅处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到现在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