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1章 崇祯三年官员调换(2 / 3)

话说了。他们都知道皇帝的策略,就是把内忧向外转移。

江南的事情如此,西北也是如此。甚至之前的移民,都是这个策略。

在结束了对这件事的讨论后,朱由检和一众枢密大臣又商讨起了督抚调换的事情。

如今已是八月,山西、宁夏等地的巡抚和护军使,都到了需要更换之时。

朱由检向他们道:

“按照之前定下的任期,今年有川贵总督兼贵州巡抚、宁夏护军使、山西巡抚、河南巡抚、顺天巡抚、登莱巡抚、江西巡抚、浙江巡抚、安徽巡抚、湖南巡抚需要更换。”

“那些不在戒严区域的督抚先不说,川贵总督、宁夏护军使、山西巡抚,诸位有何人选?”

这件事已经绸缪数月,袁可立当即说道:

“川贵总督傅宗龙、宁夏护军使焦馨,臣以为应当留任。”

“山西巡抚应该选熟悉局面的人担任,臣举荐三省剿匪护军使杨鹤。”

“此人在剿匪时多次立功,熟悉山西局面。最适合接掌山西,配合剿匪行动。”

朱由检微微点头,认同这个举荐。

因为他心中属意的也是杨鹤,认为此人足以胜任。

不过在把杨鹤调走后,三省剿匪护军使就空缺了,他向众人问道:

“杨鹤留下的护军使一职,有谁能够胜任?”

这也是一个要职,而且有立功的机会。

众人纷纷举荐人选,最终朱由检点了太常寺少卿吴甡担任。

此人曾任山西道御史,对于山西的局面很了解。他去担任护军使,应该能更好地配合剿匪。

随着这些人选的确定,崇祯三年的官员调整,终于开始到来。

这一次要调换的督抚中,有不少都是朱由检刚登极时为了稳住局面,选择以前曾任督抚的老臣担任的。

他们在经过三年的辛劳后,大多已力不从心再也无法干下去。甚至江西巡抚郭尚宾,因为积劳成疾在任上故去。

朱由检为了防止有更多的老臣在任上病死,决定把这些人都换掉。

所以今年要更换的督抚,数量着实不少:

“登莱巡抚孙国祯在山东做得不错,明年辽东战事也需要他,可以继续留任。”

“浙江巡抚吴尚默刚上任一年,今年不用调任。”

“江西巡抚郭尚宾已经去世,河南巡抚程绍年龄已经有七十四岁,顺天巡抚程正己身体也不好,这三个位置都需要更换。”

“安徽、湖南在今后三年要推行一税制,必须选择支持一税制的人。”

南直隶和湖广两地,是朱由检推行一税制的重点。这两个地方土地数量众多,能提供大量的粮食和税收。

尤其是湖广,在江南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后,粮食通常从这里运。朱由检打算全力推进一税制,榨出两地的税收潜力。

如今的两湖总督闵洪学还算听话,湖北巡抚还没确立,郧阳抚治王家桢正在为转为这个职位努力。

湖南巡抚王洽则出身东林党,他对这个职位不是很满意,朱由检对他也不是很满意。

再加上碌碌无为的安徽巡抚李逢节,朱由检决定把他撤下来。

今年还有五个巡抚,需要调动更换。

为了表示对臣子的尊重,朱由检按照之前的约定,让他们举行廷推。

而且和以前不一样的是,这次廷推他没有刻意操纵。现在他的权力已经稳固,不需要对一个督抚位置都小心在意。

不过对于河南巡抚,他还是插了一手,授意自己看好的光禄寺卿范景文,竞选这个职位。

此人廉洁奉公,河南又天灾频繁匪患严重,朱由检需要派得力大臣治理。

范景文在朝堂上的声誉也不错,在朱由检没怎么干涉的情况下,就被推为河南巡抚正推。

他的下属光禄寺少卿张天麟,则被廷推为湖南巡抚——

两人都是在光禄寺政绩卓著,而且因为减少白粮、节省开支,受到朝野称赞。这次一起升任巡抚,只是一个加了南京兵部侍郎衔,一个加了南京佥都御史衔。

原本的湖南巡抚王洽,则被廷推为顺天巡抚。虽然仍旧是担任巡抚,却离朝廷更近些。他对这个职位应该是很满意的,朱由检则是有些皱眉——

因为他对王洽这个人的观感并不好,不想把他放在顺天这么重要的地方。

不过想想顺天巡抚主要负责军务,他上面还有长城督师朱燮元。朱由检最终没有否决这个人选,尊重群臣意见。

再然后的江西巡抚人选,仍旧是一位东林党人,如今正担任鸿胪寺少卿的解学龙。

他在朝廷经常挑起事端,对重制礼乐也有很多意见。这次群臣把他廷推为江西巡抚,朱由检也乐得把他放出去。

最后剩下的安徽巡抚,被群臣廷推了邹维琏担任。

他也是一位东林党人,在南京太仆寺任职。

此次北京有很多少卿被推荐为巡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