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都要执行下去。
——
提了一下这件事,王文政又问刘理顺道:
“新区的地点,刘先生可选好了?”
“咱家这次可是带着银子来的,就是奉皇爷的命令,帮助刘先生建新区。”
“皇爷已经下令,这次从楚藩抄获的钱财,有一半要用在新区上。”
“这可是整整三百万两,相当于苏州府三年的赋税。”
刘理顺听到投入这么多,同样吃了一惊。
他在涿鹿区的时候,已经看到了朝廷主导投资的威力——
不过五十万的投入,就把涿鹿区的面貌完全改变。如今的涿鹿区,已经完全围绕涿鹿兵工厂建设,带动数个产业。
新区的三百万投入只要落在实处,将来的发展一定会更胜于涿鹿区。
这让他感受到沉重的压力,还有皇帝的信赖:
『陛下是因为信任我,才敢投入三百万啊!』
『一定要用好这笔钱,让它发挥出效果来。』
清楚地知道皇帝为何这样做,因为和涿鹿兵工厂同时建设的,还有通州兵工厂。
而且通州兵工厂投入的资金还更多,高达一百万之巨。
但是通州兵工厂却没能带动通州区发展,不像他的涿鹿区,带动了砂石、水泥等产业。
两相对比,皇帝自然更信赖他。这次在江南建新区,就把他派了过来。
刘理顺盘算着江南的优势产业,询问道:
“这三百万如何花,皇上有什么指示吗?”
“是不是像涿鹿兵工厂那样,直接建个大厂子?”
王文政笑着回道:
“是有一个大厂子,皇家船舶集团的江南造船厂。”
“预计投入一百万,是楚藩买船的资金。”
“其他银子如何花,皇爷没有定下。希望刘先生能想办法让楚藩花钱,无论是货物还是股份。”
“毕竟这三百万是楚藩共有的,要用于楚藩开藩。”
从楚藩抄获的六百万钱财,其中一百万现银早已解运京城,涿鹿兵工厂和钟塔的启动资金,就是用的这笔钱。
还有二百万在变卖成现银后,已经向京城解运。剩下这三百万,则不完全属于楚王,是楚藩的共同财产。
所以这笔钱如何花,还需要楚藩同意。无论买货物还是什么,都要给个交代。
刘理顺算了一下在涿鹿区筑城、修建新城区的花费,说道:
“二百万足够了,何况还能以建设船厂的名义修建码头和港口。”
“但是这二百万都让楚藩拿到货物,那就不容易了。”
“股份倒是好说一点,还需要内廷企业配合。”
王文政拍着胸脯道:
“有什么需要尽管说,我们内廷企业一定出力。”
“皇爷已经下令了,全力支持新区建设。”
“四海银行、四海粮行会在新区建设银库和粮库,苏松监督太监衙门也会迁往新区。”
显然,这是把新区当成朝廷在江南的触手,内廷企业在江南的根据地。
刘理顺之所以想把新区的土地完全国有化,也是因为这一点。他早已看出了皇帝的意图,打算建一座完全被朝廷掌控的新区。
此时听到王文政的保证,他当即就说道:
“多谢王公支持!”
“我想把苏州织造,由皇家织造直属,改为控股企业。”
“把它作价百万两,让楚藩再拿百万两,专门制造织机、购买棉花,提供给雇工协会的工人,由他们纺织成棉布卖出去。”
“这个生意挣多少钱不好说,但是一定能带动不少人去新区,让新区繁荣起来。”
这是他早就产生的想法,在规划新区时就为新区选定的产业。
江南这边的纺织业异常发达,丝绸和棉布行销四海。
很多土地上种植的也是桑树和棉花,粮食却没有多少。
一些苏州大户不惧雇工协会抢收粮食,也是因为他们的土地上种植的是棉花,雇工协会根本没办法收起来——
收了也不知有什么用,他们根本没有渠道把棉花卖出去。
所以刘理顺就打算由苏州织造出面,向雇工协会收购棉花,并向一些织工提供织机,直接生产出棉布卖到外地去。
如此就解决了雇工协会的一个难题,逼迫苏州大户尽快屈服。
还解决了纺织工人的生计,吸引更多的纺织工人加入雇工协会。
将来还可以给他们在新区建房屋,让这些有职业、能赚钱的纺织工人迁到新区居住,让新区尽快繁荣起来。
王文政闻言叫好,因为他根本没想到,几乎只留下空架子的苏州织造,竟然还能作价百万两。
但是苏州织造的名头,又确实值这个价。这可是刘理顺制造的,吞下楚藩财产的好机会。
所以他一口答应了这件事,叮嘱张彝宪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