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0章 南城改造和下水道(2 / 3)

,还是瞄准了以后。确保下水道能长久使用,不需要频繁挖开。

要能像赣州的福寿沟,沿用千年一般。

(赣州福寿沟北宋年间建造,经过历代维修后现在还在使用。明代方志所载:阔二、三尺,深五、六尺,砌以砖,覆以石)

听到群臣的反对理由,大多是钱粮方面,朱由检道:

“这次京城的改造是长期的,不要急于一时。”

“先从南城区开始,在改造街道、河流、湖泊时,打造地下管网。”

“下水、供水等管道,能埋在地下的尽量分层放在一起,还要供人通行,方便城防需要和未来维护。”

“工部可派人去开封、赣州等地考察,确定如何建造。”

“如果京城改造后效果良好,以后就作为城区建设的指导规范。”

说着自己的安排,朱由检指着正南坊说道:

“先在先农坛西侧地势低洼处挖湖泊,建立公园和围绕它的水力工坊。”

“再规划好大小街道,建造社庙、集市,以及围绕它的社区。”

“社区的规模,要能容纳英烈庙和明堂拆迁的居民,将来两地的居民,大多要安置在这边。”

“这里就作为示范社区,京城改造的样板!”

听到皇帝并不是一下子大拆大建,而是先打造出样板,像以前在京城设立三城区一样试行三署分立。群臣一下子放下心来,觉得皇帝还是很谨慎,仍旧是熟悉的样子。

不过苦于钱粮的毕自严,还是提出建议道:

“此地建造既然是为了安置居民,他们应该出力。”

“臣以为可从拆迁的民户中征调民夫,让他们开挖池塘修建房舍。”

“还有负责正南坊的镇南卫,甚至城外的忠义前卫,也应该出壮丁,用于正南坊改建。”

这让朱由检睁大眼睛,感觉毕自严比自己还激进。

他为了防止拆迁时出现乱子,决定先建好安置房再把居民迁过去。

没想到毕自严为了省钱,竟然建议征集民夫,朝廷只需要做好规划出些物资,安置房让他们自己建。

这样京城改造的成本,会少多了。

朱由检原本规划中五年、十年改造好的京城,估计三四年就能完成。

但是想到民间可能的抱怨,朱由检道:

“这样征集民夫能行吗?他们会不会心中生怨?”

“朕改造京城是为了百姓安居乐业,不是增加他们的负担。”

毕自严却理所当然道:

“城市建造不是一家一户的事情,征发徭役不是理所应当吗?”

“尽快完成改造,才能让民众安居乐业,而非一直承担徭役,无法安歇下来。”

袁可立同样说道:

“臣以为京城的卫所除了派去守城的,还有在城外屯垦的,其他兵士都应该征发去改造南城区。”

“如此才能让南城区的改造尽快完成,不为此一直劳民伤财。”

其他臣子大多也是这个态度,不认为征发徭役有什么不妥,觉得尽快完成改造才是正理。

真按皇帝这样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建,估计需要十年、八年,才能把南城改造完。那时他们可能人都没了,谁愿意用这么长时间?

尤其是韩爌,为了保证在两年多后能拿出显著的政绩,更是把目光投向了京城改造,说道:

“去年和前年顺天府遭灾时,朝廷以工代赈,召集民夫去修路治河。”

“臣以为如果今后再有灾荒发生,可以召集民夫来城里做工,参与南城区改造。”

一众臣子言语纷纷,核心意思只有一个,那就是征集民夫去做工。

朱由检对此非常心动,但是思索之后,还是否决了直接征发徭役的提议。

甚至连军户都没征发,因为卫所迁移时,一定会忙得顾不过来。

他向群臣说道:

“卫所迁移之时,要同样建造类似的社区安置家属,还要修建公墓和烈士陵园,把先人迁葬到里面。”

“这些人不宜征用,不能让他们有更多负担。”

“还有,朕要明确一点,服兵役就是服役,不能再让军户服徭役,增加他们的负担。”

“营兵专业打仗,不负责去做工役。如果要征调他们,必须枢密院批准。”

“卫所直属的守卫队每年无偿劳动时间多少,枢密院也要定下限制。以及超过这个时间,要发放多少补贴。”

“不能随意让士兵无偿做工,那不是他们的责任。”

对于大臣和勋贵动不动就让士兵去做工、甚至为自家做私役,朱由检深恶痛绝,明确做出限制。

并且还下了一道政策,那就是各卫后勤处必须组建劳务公司,无论是有偿劳动还是无偿劳动,都要经过公司。

公司收益作为整个卫所的收入,卫所将士和选出的议员,可以监督他们。

对卫所壮丁征调都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