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章 英烈庙和纪念碑(2 / 3)

“卿等的心意朕是明白的。”

“英烈庙的建造,也接受士民捐款。”

“李卿就费心些,负责筹备英烈庙。”

“将来要让天下人,都看到先烈们的事迹。”

李邦华激动领命,接受了这个任务。决定一定要办好这件事,祭奠文天祥等英烈。

文天祥的名字是如此好用,以至于朱由检把祭祀日期,放在了他殉国的那一天:

“文忠烈公腊月九日就义,恰在腊月初八后一日。”

“以后腊日的八九十日假期不仅要猎取猎物祭祀祖先,还要祭祀英烈。”

“西长安街向西的山中有古墓,可以说是一块吉地。朕决定把那一带划为烈士陵园,安葬为国牺牲的烈士,设立文忠烈公等人的衣冠冢,以供士民祭祀。”

“按照皇陵规格安排一个卫做陵卫,还有专门的陵户,负责烈士陵园的维护,作为英烈庙的守卫。”

这样一个规格,和以太庙规格建造英烈庙相同。群臣纷纷认识到,皇帝是把英烈,简直当成祖宗对待。

虽然一些人心中腹诽,却没没有人敢在这时,提出什么异议来。

李邦华还积极献策道:

“为国牺牲的烈士,可谓忠义之至也。”

“臣以为可用后军都督府的忠义前卫,作为烈士陵园陵卫。”

这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朱由检斟酌之后,说道:

“为国牺牲不仅需要忠义,还需要一腔奋勇。”

“文忠烈公一介文人,却能在天顷之时奋勇起兵。”

“如此可谓忠义,又可谓是大勇。”

“当用义勇前卫,作为烈士陵园和英烈庙守卫。”

他不希望大明的士民在遇到危难时只知自杀殉国,忘记了文天祥毅然起兵的勇气。

所以选择了义勇前卫,作为英烈庙守卫。

希望人们在国家危难时,都能义勇向前,保卫国家。

定下这个之后,朱由检又安排了英烈庙之下,更基础的祭祀体系。

那就是在让各个卫所建立公墓和烈士陵园,在这次卫所迁移时把墓地一并迁移。

这是东宁卫设立的经验。

在东宁诸卫逐渐稳定后,那些迁到东宁定居的人员,开始想把祖坟迁过去。

首先是涿鹿三卫迁移过去的人员,他们都是世官,祖坟很轻易地被迁移了过去。

然后是陕西的移民,因为路途遥远,大部分人又没有条件回乡。所以只能向军民府请求,把坟墓整体迁移。

那些出身卫所的人还好说,来自各地的流民,坟墓却着实不好找。

如今陕西地方还在忙着此事,并且请求把占据耕地的墓地迁移,由城隍庙设立公墓。

此次卫所改制,朱由检就把这件事一并考虑了进去。京城卫所的坟墓要集中迁移,设立公共墓地。

同时,公墓中还会设立烈士陵园,专门安葬英烈。让那些受褒扬的家族,更加乐意迁移。

这让一些臣子终于恍然,明白了皇帝为何设立英烈庙的原因。

原来是为了收拢军心,减少这次迁移卫所的阻力——

就算有舍不得家业的卫所世官,在面对先祖入祠享受祭祀的大义下,反抗的时候将会非常没有底气。

他们的地位和富贵就是祖辈挣来,如今祖上要被褒扬入祠,他们怎能反对?

在这个孝道大义下,他们就是不愿迁移,也必须听从朝廷的指挥。

将来英烈庙和英烈祠,以后也会成为卫所将士的精神支柱,让将士们在战场上面对生死选择时,激发出更多的勇气。

所以,虽然建立公墓和陵园上会花费一些钱粮,群臣也毫不犹豫地同意。

——

这时,李邦华想到了一个问题,询问皇帝道:

“陛下,英烈庙的位置,是不是该放在东侧?”

“和明堂的位置互换,和太庙方位对应。”

这让朱由检皱起了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因为明堂的位置,是他看京城的河流选定的。京城中轴线上有河的地方,只有正阳门南路东侧最适合。

如果和英烈庙位置互换,那么要么挖一条跨过正阳门南路的河流,在路上修建桥梁。要么只从护城河引水,建造得距离城墙更近些。

想到刚刚规定的限高措施,朱由检道:

“烈士已经西去,放在东侧不妥。”

“还有,把英烈庙和纪念碑建成南北方向,让站在明堂上的人能看见。”

“朕要让国会议员们看到,社稷苍生是英烈们献出生命维护的。希望他们在投票的时候,能做到‘庶几无愧’!”

这让群臣暗暗擦了一把汗,明白了英烈庙设立的另一层用意。

用祭祀英烈的碑镇着,估计国会议员在投票时,多少会更加用心吧!

但是南北向的庙宇,又有些不符合礼制。

尤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