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服役。”
“京城的百姓提供税赋即可,不用去服兵役。”
把京城的军民户彻底废弃,完全改为民户,不再让他们承担兵役。
对此,朱由检当即否决,说道:
“让城内的百姓服役,不止是为神枢营提供士兵。”
“还为了让他们接受训练,在京城遇到危险时,征调预备役上阵。”
“否则敌人突然而来,城外的卫所士兵却没调到城内,那京城靠谁来防守?征调那些没当过兵的人上阵?”
这让群臣明白了,为何皇帝坚持要在城内征兵。
原来是打算寓兵于民,在京城遇到危险时,轻易拉起十万大军。
那些经过三年服役训练的壮丁,即使野战不堪用,守城的基本要领还是应该懂得的。只要他们用心防守,京城再准备足够的粮食武器,敌人兵力再多也打不进来,有足够的时间等到援军。
还有那些每年服几天兵役的民兵,也能作为民夫甚至辅兵辅助。整个京城的战争潜力,将会远胜现在。
一众官员想到这里,纷纷赞叹皇帝想的周到,认为在城内征兵,实在必不可免。
不过,他们不知道的是,朱由检把卫所派去各坊,还有一层隐藏的意思:
那就是将来戒严时,让这些人执行。
这些卫所世官的身家富贵来自皇帝,他们面对皇帝的命令,多半会选择执行。
那样朱由检对京城的掌控力,将会进一步提升。在锦衣卫卫尉寺派往各坊的警务所之外,建立另一套控制京城的体系。
即使将来对卫尉寺失去控制,他也有足够的人手实施戒严。
这个隐藏的想法,群臣虽然不知道,但是文官出身的他们,还是本能地对皇帝把卫所下放到坊怀着戒心。
他们打算把城内的卫所迁往城外,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
但是在皇帝以京城防守需要,坚持在京城保留几个卫所后。他们这个想法,已经完全破灭。
兵部左侍郎秦士文,这时出来和稀泥道:
“一个坊一个卫不可行,即使城内每年征五千兵,也不需要供养三十六个卫所的世官。”
“只保留一两个卫所也不行,京城这么大的地方,几百个卫所官员,根本没能力把适龄士兵全都征过来。”
“臣以为可按之前的五城兵马司辖区,在东西南北中各地,各安排一个卫征兵。”
“五城兵马司的职责也可以完全移交,彻底改为三城区。”
这番话语,又提到了一个遗留问题,那就是以五城兵马司为基础成立三城区后,兵马司的政务职责是交出去了,但是军事职责,却还没有安排。
之前朱由检一直担心建虏绕道草原攻打京城,为了避免京城的防御出乱子,所以保留了五城兵马司的军事职责,让他们仍旧负责城门守卫。
东西南三个兵马司的指挥,更是兼做三城区最高官员,名义上掌管三署。
这个状况,显然让人觉得很别扭。李邦华等建议在三城区成立守备区,就有彻底废除五城兵马司的用意。
秦士文则认为五城兵马司的城门守卫工作不应轻易改变,如今可融入卫所,负责那一带的征兵,以及遇到战事时征召预备役守城门。
朱由检斟酌着这番话语,觉得有点可行性。但是五个卫明显还是太少,将来执行戒严时不够强力。
想着京城各处的城门,他在思考之后说道:
“一个兵马司守两三个门,实在分身乏术。”
“朕看应该在一个城门附近的坊安排一个卫,上面由五城兵马司指挥。”
“五城兵马司以后也直接属于五军都督府,按所处方位分属五府,由五府都督兼任兵马司指挥。”
这样一个调整,让勋贵终于又激动起来,因为五军都督府又多了一点职权。
尤其是五城兵马司职责重要,皇帝让他们掌管,明显是对他们更信任。
勋贵之首的张维贤,这时终于站出来道:
“臣在五府任职时,一直耻于未能领兵上阵。”
“如今陛下让五府掌五军营和五城兵马司,臣等敢不尽心?”
带着一众勋贵,支持皇帝把五城兵马司划归五军都督府。
袁可立等文职军官,则对此纠结起来。
一方面,他们对于五城兵马司指挥兼任三城区最高长官是不满的,想要仿涿鹿区设区长,完全把京城的治理权争过来。
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想放弃京城的兵权,让勋贵通过五军都督府,掌握京城的兵权和城门守卫。
直到此时,袁可立方才方才隐隐想明白,皇帝在设立城区三署时,要把五城区为何改为三城区。
因为这样一来,五城兵马司和三城区的辖区,就不完全重叠。三城区的官员想要干涉五城兵马司的军事事务,将会非常困难。
以前制约着五城兵马司的巡城御史等官,将会对他们失去威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