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乐府版《水浒传》的艺术价值
——以乐府版和其它版本的比较为中心
曲阜师范学堂,孔祥云
自从容与堂本被重新“发现”以来,学界和民间对此多有议论。笔者在对比两个版本的异同后,发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学术问题,试与读者分享。
一、《水浒传》的源流和版本
比较公认的是,《水浒传》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创作的,整合了民间流传的各种梁山故事,是一部世代累积型的长篇章回小说。
在《水浒传》成书之后,施耐庵的弟子、也就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对它进行了润色和编次,这就是最初版本的《水浒传》。
不过因为国初市井文学尚不繁盛,这个原本流传并不广,现在还没发现。目前所能看到的,都不是施耐庵的原本。
现存最早、最完善的版本,是热心刊刻通俗文艺作品的第六代武定侯郭勋印制的,人称“郭武定本”。
这是《水浒传》的第一个古籍整理本,以前的本子只分卷、不分回,郭氏开始分回。并且削去了话本中常见的致语、妖异语等奇文,将《水浒传》从“话本”进化成为“文本”,成为文学小说。
这个版本还有一个著名的改进,那就是“移置阎婆事”,把宋江纳阎婆惜放在刘唐送书前面,使故事更有条理。
这个改动也被一百二十回的袁无涯本等版本沿用,是一个显著特征。
一百回的容与堂本没有这个改动,从这来看,它并非从郭武定本而来。
但它是不是源自比郭武定本更早的版本呢笔者认为并不是。
根据现在的学者研究,一百回本里面,从第八十三回到第九十回,在宋江等受“招安”以后,“征方腊”以前,共八回,写宋江等“征辽”的故事,这是原本所没有的。
一百二十回本出在一百回本之后,其中第九十一回到第一百一十回,在宋江等“征辽”以后,“征方腊”以前,共二十回,写宋江等“平田虎、王庆”的故事,又是原本和一百回本都没有的。
这就是说,施耐庵原本,大致相当于一百回本减去“征辽”故事八回之后的九十二回,或一百二十回本减去“征辽”故事八回和“平田虎、王庆”故事二十回之后的九十二回。
原本里面,宋江等受“招安”以后,只有“征方腊”一件事,他们的结局都被安排在这一战役中;他们并不曾去“征辽”,更不曾去“平田虎、王庆”。
这样的情节,是和《宣和遗事》里面水浒故事的节要相符合的。
乐府版《水浒传》将七十回后的情节重新创作的初衷,就是恢复施耐庵的原本。
它只保留了征方腊的内容,把征辽、平田虎王庆等情节,尽皆剔除出去。然后加以扩展,成为乐府版一百零八回本。
这也是当前最通行的《水浒传》,后来出现的金圣叹批评本等版本的《水浒传》,也是基于它而来,原文上没有更多改动。
《水浒传》目前的影响力,乐府版功不可没。
——
二、乐府版《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水浒传》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草莽英雄形象,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
这点乐府版和其它版本是没有多大差别的,在前七十回的人物塑造中,保留了鲁智深、林冲、武松等让人印象深刻的形象,也是原本的最精髓之处。
惟有宋江的形象,相比其它版本有较大改变。
另有吃人滥杀等行为,在上应天星的背景下,做了一些修改。
对后者现代人以好评居多,争议最大的地方在于对宋江形象的改变。另有七十回后,对关胜、林冲、董平、张清、丁得孙等草草退场的好汉结局的改动,也得到很多赞誉。
尤其是气死林冲这一情节,把林冲从其它版本中后期只会打仗的工具人,变成了拥有自主思想、有血有肉的真好汉。
其它类似的改动也有很多,乐府版和其它版本的《水浒传》最大的不同,就是七十回后几乎完全重写,摒弃了原本的工具化处理,让每一个梁山好汉都有更合理的结局,形象更加鲜明。
除此之外,乐府版《水浒传》还根据当时制定的规范字表,对一些不常用的文字进行了修改。并且增加了标点符号,对文章进行分段。
一些重复拖沓的地方,也进行了删改,让它读起来更流畅,相比之前的版本更合理。
这些都是值得称道之处,现代人看乐府版,感觉明显更舒适些。
最让人瞩目的,是乐府版《水浒传》对官职、地名、年号的校订,让它更有条理,不再相互矛盾。
尤其是水浒地图和水浒年表的制定,让这部小说基于历史的同时又超脱历史,创造了一个水浒架空世界。
当时已有的水浒戏剧和故事,都被整合到这个世界里。
例如《宝剑记》等戏剧、《金瓶梅》等小说,就是在乐府版《水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