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南洋开藩(1 / 2)

张同敞之所以赶在五月之前回来,还因为他想招募水手。

前往江陵公国之后,他在第一时间就发现,最重要的是船队——

无论是江陵公国和中原的交流,还是沿黑龙江而上深入东北腹地,都需要一支强大的船队。

只要水师够强,他就能沿着河流四处出击,让建虏不得安生,完成朝廷任务。

所以他赶在端午节前回来,为的就是趁着龙舟赛时,招募水手加入江陵公国的船队。

和他有同样想法的还有韩王朱亶眘,以及宁远伯李家。

他们的封地也在东北,和江陵公国临近,需求自然相同,成了竞争对手。

北方水手的缺乏,让他们同时盯上了龙舟赛,想要招揽参加赛事的选手。

去年参加龙舟赛的选手已经证明了,只要适应了海上的情况,他们就会是好船员。

今年的龙舟赛因此规模更大,有更多的人参与。

作为一名藩王,韩王朱亶眘自然更有优势,尤其是皇帝朱由检今年不参加,韩王像潞王一样,成为龙舟赛的主持者之一。

李家就更有优势了,因为龙舟赛去年是武道大会的一部分,武道大会又是锦衣卫主办的。李顺祖在锦衣卫任职,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张同敞若是不回来,江陵公国说不定真会在这次招揽中落败。

觐见皇帝之后,张同敞从五叔祖张允修商量了一下,找到了在锦衣卫任职的于日升。

两家都是紫阁功臣之中被封公爵的人,去年也算是打过交道,相互间还算熟悉。

于日升在锦衣卫多年,至少能让自己不吃亏。

听到张同敞的来意,于日升道:

“招募水手好说,除了龙舟赛外,陛下还命锦衣卫组织帆船赛。”

“从帆船赛上招募的水手会更适应大海,你们到时候招募也不晚。”

轻飘飘地解了张同敞的难处,还给了他一个更好的机会,于日升询问道:

“贤侄北上近半年,不知感受如何?”

“开辟藩国之事,是否大有可为?”

张同敞沉吟了一下,向于日升道:

“庙街那边的冬天可谓酷寒,小侄在那边大部分时候是猫着。”

“甚至若非准备充足,会有不少人被冻死。”

“即便这样,也有一些人被冻伤,还有人被野兽袭击。”

“于叔祖上是南方人,小侄以为若是开藩,最好往南洋去。”

说着,他还担心于日升误解,又说道:

“北方不但严寒,而且好一点的地方,都被陛下分出去了。”

“宁远伯国最靠南,但是地方最小。”

“江陵公国最靠北,条件可以说是最差。”

“小侄在庙街都感觉冷得难以生存,于叔若是分封到更北的地方,那就更困难了。”

“反而南洋那边,更加适合一些。”

于日升微微点头,却又长叹着道:

“南洋暖和不假,但是太热了啊!”

“而且夏秋还有台风,行船极为危险。”

“于某有时就在想,是不是动手太慢了,好一点的地方都在被封出去。”

去年他就隐隐有些后悔,觉得没答应皇帝的分封有点失策。

今年这种感觉就更强了,尤其是去年皇帝对贵族各种优待、分封制又真正落实。

作为紫阁功臣之后,他现在地位很尴尬。虽然被允许开辟公国,但是在成功开藩之前,却是没有爵位的。只能顶着锦衣卫的官职,在京城里活动。很多贵族间的交往,根本没办法参加。

他现在遇到勋贵,都感觉对方指指点点,像是嘲笑自己。所以在看到京城的贵族越来越多、诸王府一带的庄园越建越大、于家却没有资格参与其中后,于日升可谓急得团团转。

今年开春之后,于日升就利用锦衣卫的渠道,寻找合适的封地。想要把皇帝赐下的爵位落实,跻身勋贵之列。

和张同敞交流之后,他把北方排除在封地之列,开始更关注南洋,寻找合适的封地——

如同张同敞所说,他祖籍到底是南方人,南洋更加合适,还能把家乡人招过去。

——

和于日升一样想法的,还有海瑞的继孙海述祖。

作为海瑞的后嗣,他没有去当官,而是在琼州、泉州、广州、南洋之间做海贸生意。

依靠祖上的名望,他和市舶司官员的关系不错,能够拿到票引做贸易。

不过这个生意,去年就开始不好做了,因为朝廷把市舶司改为海关,对外的说法是为了加强关禁,实际上海关的职能是征税,为了多收取到关税,对海贸大为放开。

票引也开始大规模发放,只要依法纳税基本都能拿到。很多走私商人,都在正规商人和海军的打击下,转向正规贸易。

海述祖的获利空间,因此大为缩减,而且要面临无数竞争对手,都和他争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