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粉饰太平(2 / 3)

由翰林院编校,合为《乐府戏剧选集》出版。

这让他的地位,提升到与汤显祖等名家并列,成为当世戏剧大家之一。

李玉对此自然是十分激动,更用心地主持千秋节演出,在宫中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

这次千秋节,周皇后没有再让命妇朝贺。在经历过一次之后,她是再也不想经历了。

而且在有了儿子之后,她也不需要外在的礼节,维持自己的地位。

但凡知道嫡长子代表什么的,都不敢对她不敬。

所以这次千秋节宴会,氛围很是轻松。

热热闹闹的宴会,也让与会者都很满意。

朱由检同样很满意,因为这次音乐节,成功掩盖了他在辽东的行动,以及京西仍在举办的演习。

粉饰太平虽然不好听,却着实有些效果。

大明的内忧外患,都被掩盖了一些。

很多前来京城的富豪,都认为大明仍在兴盛之中,当今皇帝已一扫之前的乱象,让大明重新繁盛。

这对朱由检来说,是收益最大的事情——

他最担心的就是某些“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让地方实力派起了不该有的心思。

如今这些地方富豪来到京城,看到的仍是盛世繁华景象。会有效地压制他们的异心,甚至让官府的施政更容易。

而且最让朱由检高兴的,是这次音乐节没有花费多少钱。

各地富豪在京城的消费、以及在拍卖会上的豪爽,都让内廷获得很多收益。

所以他决定明年音乐节还要办,甚至还要更大点,把红毯、礼服等环节加进去——

大明的时尚与服装行业同样要发展,让那些名士和名伶,在红毯上展现华丽的服饰。

规划了明年的音乐节,又对组织这次音乐节的李玉等人进行赏功,朱由检重新关注起京西举行的演习。

——

事实证明,演习是有必要的。

即使不流血的演习,也能有很多收获。

在连续举行了多次棱堡攻防战,试验了多种攻防方法后,棱堡的设计得到极大完善,和传统的城池技术结合起来。

无论是远攻近战,还是空中地下,都开发了有效的战术,防御敌人进攻。

朱由检之前命吕祥制造的热气球,就成功用在了守城战中。不但能在高处瞭望敌人,甚至能向敌人投掷手榴弹。

这种守城方式,可谓闻所未闻。攻城的一方吃了大亏后,很快把热气球用于攻城。他们把多个手榴弹捆绑在一起,轰炸城墙上的士兵。

以至于守城方在最初的得意后,很快又因此吃大亏。

双方之间的演习,很快进展到热气球攻防,以及地面防空。

由于此时的热气球没有动力,在空出很难机动,再加上为了安全限制高度,导致弓箭、火铳都有可能射到它。

所以热气球很快开始遇到危险,甚至发生破损。这又反过来促进了热气球进步,并且开发出紧急降落的降落伞——

这个降落伞,不是给个人用的,而是给热气球的吊篮用的,临时延缓降落速度,提高乘员的生还几率。

吊篮同样也开发了投弹功能,从底部开口投弹更便于瞄准。

甚至装备研究院还开始研究更大的炸弹,专门给热气球使用。

他们的目标,就是将来用热气球炸塌城墙,方便用于攻城。

这对擅长防守的大明军队来说,可不是一个好消息。

如今大明之所以能和建虏僵持,靠的就是守城。热气球能用于攻城,必须加强保密。

朱由检得知此事后,很快就下令提高热气球和炸弹的保密级别,避免被建虏得知,威胁大明城池。

甚至他还下令,热气球只能在城里瞭望和校射,避免被建虏得到,丰富他们的攻城武器。

装备研究院也开始研发用于防空的火炮,可以对付热气球。

这是演习中的一个例子,其它武器的改进,更是不胜枚举。

最让朱由检惊讶的,就是他设想的类似抬枪的武器,终于找到了最合适的用途,那就是用于守城。

在城墙上,这种武器不需要有人抬着,只要架起两脚架或三脚架,就能单人操作。

它的射程和威力都很大,远胜普通火铳。地位更接近于小炮,用于弥补火铳和火炮之间的火力空缺。

历史上,这种武器在西方也出现过,被称为城墙步枪。抬枪被西方翻译时,有一个译名就是allgun。

朱由检在发现了它的作用后,下令让兵仗局造了一些,送去大凌河堡试用。

不过他更关注的,还是方阵被徐光启等人否决:

“方阵在战场上的作用,最有效的不是齐射,而是防御骑兵冲击。”

“但是建虏的骑兵非常擅长射箭,如果没有盾牌,很难完全防御。”

“臣以为欲要对付骑兵,最有效的还是车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