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高筑墙,广积粮(2 / 3)

廷采纳。

在这次起复为大学士后,他又提出了这个建议,并且认为是当前急务。

这和朱由检提出的修建棱堡防守、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法非常契合,所以他这次得到了皇帝支持,在京西修建棱堡。

他的弟子韩云、韩霖等人,也同样参与了此事。

甚至在之前考察热兰遮城时,他们就有人过去。

也因为此,徐光启等人不但有从传教士那里知道的棱堡设计图,还有实物作参考。

在研究了东西方城池优点后,设计了这座中西合璧的京西棱堡。

西方棱堡出现百余年,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从最初的圆形演变成有棱有角的锐角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棱堡。

在城墙的外面,还有一大堆的三角堡、角堡、皇冠堡、凹面堡、隐蔽路、壕沟、防护坡……形成一个庞大的防御体系。

可以说,这是西方堡垒技术的集大成。使得西方在16-18世纪,进入了一个守强于攻的时代。

大明这次修建的京西棱堡,自然没有这么复杂。只是参考热兰遮城,把城墙的四角修成锐角铳台。

然后再举行攻防演习,根据需要修建外围的防御工事。

巡捕营新军的十个大队,已经分成攻防双方,开始进行演练。

这次演习的结果,会决定他们的奖惩。

在皇帝对巡捕营的将士赏赐辽东土地券、巡捕营内部也对逃兵等行为做出惩罚后,巡捕营新军的纪律严肃许多,士气也很高昂。

很多将士都期望在接下来立功,谋个世代富贵。

——

对于棱堡的建造,朱由检派太监全程监督,帮助解决困难。

例如一些官员提出的风水等问题,就被负责建造的刘若愚挡了回去。

内官监的营造司,也同样派人参与其中。以便将来在整修皇宫和修建皇家别苑时,构建更好的防御体系。

所以朱由检对棱堡的进度,可谓一清二楚,心里面对此也比较满意。

不过他更关注的,还是粮食问题。

城堡建得再好也需要士兵守卫,如果粮食出了问题,是没法坚持下去的。

所以他要求运输移民的船只,返回北方时要多运粮食。

大凌河堡修建后,也必须保证里面至少有一年的存粮。

这样才能坚持到四季交替,从海上和水路寻找合适的解围机会。

也因为此,大凌河堡必然建得不能大,以免需要的士兵和物资太多,反而拖累防御。

但是也不能太小,否则无法在建虏绕路时造成威胁。

所以最终枢密院的提议是,建造一个千人士兵守卫的堡垒、最多能容纳两三千人。

初期为了加强防御,要派两千人守卫,两拨人相互交替。

这样一来,霍维华从东宁卫所中挑选的一千士兵,自然是不足的。

再加上枢密院对他们的战力有怀疑,所以让辽东那边,同样出一千人。

霍维华这次去辽东,除了考察大凌河堡的修建

而且,他还需要取得辽东官员的支持,至少不能在他打仗时拖后腿。

辽东军中上下,对于霍维华的大凌河堡方案被通过、孙承宗的重修大凌河城被否决,其实是非常不满的。

虽然他们不见得愿意和建虏打大仗,但是对霍维华这个外人的过来,却是普遍抵触。

只是孙承宗知道厉害,心里面很清楚皇帝对关宁军的本地化很忌讳。所以压制了这种声音,也压下了对阉党的反感,对霍维华的到来表示欢迎,让霍维华从军中挑选精兵良将。

但是霍维华有多机敏,他很快就发现孙承宗对自己表面上欢迎,其实却很冷淡。

麾下将士更是言语间多有讽刺,鄙视东宁兵的战力——

毕竟在他们看来,陕西的秦兵都比不上辽兵,东宁兵这些从陕西卫所淘汰出去的,自然更不如了。

有些将领更是大喇喇地表示霍维华可以靠边站,他们能率领士兵,修成大凌河堡。

霍维华把起复的希望都寄托在大凌河战事上,如何愿意被夺走主导权。

所以他很快就决定,不能从这些人中选将士。

而且他也有退路,因为皇帝曾派人提示过,可以让辽东督师麾下的标营副将李性忠,从标营挑选一千人。

这是辽东督师孙承宗的直属兵力,在军中自然能称得上精锐。

李性忠更是李成梁的后裔,在辽东军中还有一些号召力。

不过这个人也是皇帝派来看住辽东督师的,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调出去。

同时因为李性忠的出身,他在将来评定功劳时,会因为祖上的功绩有优势。

所以霍维华心里,不愿选这个人。

但是从标营选人的想法,也出现在霍维华心里。

他在观察了辽东督师的标营后,又去看辽东护军使的标营,也就是以前的辽东巡抚中军,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