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的事情。所以朱由检认为,这件事不是孤立的,有人在变着法搞破坏。
所以他召来户部、太府寺、司农寺这三计司的官员,狠狠训斥了一遍。
并且让他们严查此事,查明是谁在主使。
却不料太府寺查了之后,发现根本就没向东城区户政科下公文。但是东城区的户政科,却又拿出了文件,证明是太府寺下的。
上面的印信,也属于太府寺无误,并非是伪造的假印信。
所以这件事情,很快由工作纰漏变成了一件案子,成了伪造公文的案件。
太府寺掌管印信的官吏很快被逮捕,在锦衣卫的逼问下,有小吏招供出是私下盖的印信。
这下案子就更大了,成了一起盗用印信的大案。
按照《大明律》规定:盗用印信及空纸用印者皆绞。
所以太府寺掌管印信的官吏,毫无疑问是死罪。甚至太府寺卿董应举也受了处分,加衔被降为正三品承政使。
户科给事中对此有失察责任,同样受到处分。
东城区巡城御史、政务署长、户政科长等官员,也都被处分了一遍。
涉及此案的官吏,被皇帝雷厉风行地处置了数十人,甚至有数人被判死刑,十数人流放海外。
这么严厉的处罚,让户部官吏人人自危,在皇帝要求户部所有官吏都必须申报财产时,也没有人敢抵抗。
韩爌之前为了自保提出的让所有官员申报财产的建议,开始得到推行。
他担任主任的逆案审判委员会,也挂上了廉政委员会的牌子,加强廉政建设。
将来审判逆案结束后,就会顺势转为廉政委员会,继续威慑官员。
不过这还没完,就在户部官吏稍微松口气时,朱由检又下了旨意,要求户部把军饷发放、军事物资采购等职责,全部移交给枢密院后勤部。
户部只负责给后勤部拨款,如何向士兵发放军饷,如何把物资送到前线,以后由后勤部负责。
军饷的拨付也必须通过顺天银行,都要全额拨付。
这个命令,让户部官吏如丧考妣。因为按照惯例,各地兵马在向户部讨饷时,会多报些名额,以求多发放粮饷。在兵部让他们要求作战时,则经常说兵力不足,请求多调兵力。
这个弊端朝廷上下几乎都知道,但是户部却对此故作不知,只是按照上报的名册发饷,自己也从中分润。
通常来说,地方要求的粮饷,能到手六七成就不错了,其它的都被中间环节分走。
军饷作为朝廷最大的支出,每年多达一千多万两。户部虽然不是都经手,从中分润的却着实不是小数。
如今,皇帝把发放军饷的权力转给了枢密院后勤部,户部能够做的,就是给后勤部拨款。而且还要从顺天银行账上走,彻底失去了分润的机会。
这让户部的官吏,如何不痛彻心扉?
但是这还没完,朱由检在催促户部官吏申报财产后,又让廉政委员会授权反贪署,对户部所有申报财产的官吏进行审核。
凡是申报的财产数量和实际财产不合的,一律羁押审问。
身家特别豪富、和应该得到的收入不合的,也同样遭到羁押。
一时间,户部、太府寺、司农寺的官员,可谓为之一空。之前的一百多名官员,只留下了不到五十人。吏员更几乎都受到波及,没有多少能留下来。
可以说,整个户部都被清理了一遍。二百多年的积弊,被彻底一扫而空。
而后朱由检从京城的学生中招募吏员,并且从明算科进士和副榜中选择表现良好的,挑选入户部任职——
可以说,正是这些人才,给了他清理户部的底气。
用这些刚踏入官场的新人,重新塑造户部。
户部尚书毕自严,对此几乎是麻木了。
他是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感觉运转良好的户部,在皇帝眼中有这么多弊端。
这让他不得不请辞,承担这个责任。
科道官员也纷纷按照惯例弹劾,认为毕自严应该承担责任。
但是朱由检却知道,他清理的是户部积累的弊端。
毕自严虽然有责任,却不能把两百多年的积弊都算在他身上。那样对他不公平,也会让其他官员不敢改变本衙门的弊端。
再加上毕自严勇于任事,称得上有能力的人才。所以朱由检温言留任了毕自严,只是象征性罚俸三个月,又授权他梳理户部制度,减少相关弊端。
毕自严被皇帝如此礼遇,只能顶着弹劾继续任职,下决心把相关制度完善。
但是朱由检也没把希望全部放在户部自查自纠上,在授权议会监督税务、审核开支后,他又强调科道官员、资政大臣、资政卿和议员都拥有这个权力,甚至给得到锦衣卫舆情司认可的记者授权,用他们监督户部。
户部每年的收支也要见报,接受所有人监督。
可以说,以后户部的政务,基本实现了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