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韩一良反腐记(2 / 3)

?”

“别说韩阁老是我的座师,就是我的亲朋,我也要上疏惩治。”

“反贪最重要的就是要大破情面,不能有任何顾忌。”

“我就是要让天下人知道,收受礼金是违法的,反贪署有权惩治。”

这番话理直气壮,显示了他的决心。

赵延庆深受鼓舞,说道:

“当年张江陵秉国,邹君尚且敢不畏权势反对夺情。”

“我们这些后辈,难道就没有邹君的骨气吗?”

“别说韩阁老还不是首辅,就是首辅收礼金,我等也敢弹劾。”

邹君就是邹元标,是东林党三君之一,和顾宪成、赵南星并称。

此人在天下间名声非常大,而且曾担任左都御史,是很多御史的榜样。

赵延庆拿他举例子,其实心中还怀着期盼。认为韩爌是当今的东林领袖,应该是和邹元标类似的人。

他若还有良知,在看到这些证据后,就该主动谢罪。

韩一良其实也怀着这个想法,认为自己的座师、当今东林领袖韩爌,是一个正直的人。

只是被亲戚蒙蔽,那些人瞒着他收礼金。

所以他很快上了奏疏,把自己搜集的韩爌姻戚收受礼金、隐匿阉党人员称颂魏忠贤奏疏的事情,向朝廷奏了上去。

奏疏中证据详实,精确到某月某日、某地某人见面、收送多少礼金。

甚至还附有反贪署调查人员,把送礼人员拘留后获得的口供。

凡是看到这份奏疏的,几乎都确信里面的内容为真——

韩爌只要拿不出不知情的证据,就有可能栽进去。

通政使吕图南的嗅觉很敏锐,在看着这份奏疏后,就知道朝堂上可能掀起大波澜。

在首辅黄立极已经确定明年要退、现在也不怎么管事的情况下,次辅韩爌的威望越来越高,甚至被很多人认为是下一任首辅。

这份奏疏上去,一定有不少人围绕奏疏做文章。

那些对首辅还有奢望的人,一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东林党的反对者,也会想办法把韩爌拉下来。

最终的结局如何,是谁都难以预料的事。

作为一个中立派,吕图南不想卷进这件事,他不敢阻拦奏疏封进,吩咐一位中书舍人道:

“把这份奏疏抄一份,送到文书房和内阁,直接送黄首辅那里。”

没有把奏疏按惯例送到分管法律事务的韩爌那里,而且直接送到黄立极案前,让首辅黄立极处置。

这位中书舍人有些犹豫,询问道:

“韩阁老分管法律事务,不另外抄送一份给他吗?”

吕图南瞥了他一眼,说道:

“事情涉及韩阁老,按例他要回避。”

“发给内阁的奏疏直接送给黄首辅,其他人都不要告诉。”

“一定记得保密,否则后果你知道。”

警告了这位中书舍人一下,吕图南给他打上了不可用的标签。

这位从新科进士中选出的中书舍人,应该是东林党或者东林党的倾向者。

吕图南以前对这种事情不在意,但是此时却认识到了危害——

这些结党的人,真是一切以党派利益为先,丝毫不顾朝廷制度。

将来在重要事务上,一定不能用这样的人。

不提吕图南的感慨,内阁之中,首辅黄立极看到这份奏疏后,同样不敢擅专。

他已经确定要退了,皇帝也安排他担任理藩院掌院。

面对这种有可能影响下任首辅人选的案子,他不打算参与。

不管这个案子的发动者是谁,背后有什么隐情,他都不打算管。直接把奏疏递上去,让皇帝烦心就是了——

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处理奏疏的流程有所改变。以前奏疏递到通政司后,要先送到宫中文书房,文书房呈给皇帝,再交给内阁票拟,皇帝或司礼监批红。

当今皇帝嫌麻烦,在前段时间五院改制后,把文书房给奏疏分类的权力转给了通政司。通政司为奏疏分类后,直接送到内阁。大学士交叉写票拟,再由皇帝最终批红做决断。

这样中间少了一道程序,文书房地位被弱化,奏疏直接送到内阁,有被隐匿的可能。因此近来又有变化,那就是通政司要把所有奏疏都誊抄一份,同时送到文书房和内阁。万一内阁有疏漏,文书房对比之下会发现。

锦衣卫保密司派遣到通政司的人员,任务也多了一重。那就是在为奏疏划分密级的同时,要给奏疏编号,这样对比和查找的时候,会更方便一些。

所以如今内阁面对棘手奏疏的时候,可以不写票拟递上去——

毕竟皇帝没有给出指示,他们有时候不知道应该怎么写。

不像以前的时候,皇帝把奏疏发给内阁后,大学士必须写票拟。

这次,朱由检看到奏疏后,既没有做出表态,也没有发回内阁让大学士写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