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枢密院机构和编制(2 / 3)

此,地方卫所又如何编制?”

“还有各地督抚的标营,应该要如何编?”

朱由检对此早有全盘考虑,回应道:

“依朕之见,卫所体系和边防体系要明确。”

“如今九边各镇,基本是总兵镇守、副总兵协守,还有分守、守备。”

“这是总兵镇守体系,是边军常用的编制。”

“卫所则早已成为兵源,指挥、千户这样的卫所军官,才能在镇守体系当把总。”

“以后朕就明确,卫所主要是提供兵源,兼有守卫地方责任。”

“卫所的军官、军士、军户需要服役的,编入地方防卫军。”

“防卫军和边军一样,按总兵镇守体系任命官职,以后统称为边防军,由边防部训练管理。”

说着,他转向兵部右侍郎秦士文,任命道:

“边防部部长,由兵部右侍郎秦士文署理,加从二品枢密同佥衔。”

“下设训练司、步兵司、骑兵司、炮兵司、车兵司、工兵司等机构,负责各兵种训练管理。”

然后又向一众枢密大臣道:

“以后地方都司,要和兵备道等护军机构合并,统一称为都护司,或者都护使司。”

“都护使和布政使、按察使级别相同,统一定为正三品。”

“卫所由都护司管辖,下设卫所厅、兵备厅等机构。”

“原都司和兵备道的官吏,改为都护司官吏。”

“地方卫所由都护司管理,从卫所选拔的防卫军,由兵备道、守备区协同将领管理。”

“督抚下属的标营,按边防军管理。”

“下属旅或者营,由旅将、参将统率。”

这个决定说出,朝堂上的枢密院官员,都是一阵兴奋。

都司的职权虽然早就被架空了,但它到底是地方三司之一,还有对卫所的管辖权。

如今皇帝把都司和兵备道合并,代表着文官的势力,彻底深入卫所。原本在都司任职的武官,根本没能力和和他们争权力。

这件事情,在皇帝设立涿鹿守备区时他们就有预感。这也是很多文官,赞同设立枢密院的原因。

从此以后,枢密院和地方都护司,就彻底取代了原本的五军都督府和地方都司体系。文官在经过不懈的努力后,终于把权力渗透到大明的方方面面。

朱由检知道这个后果,但他更是清楚,如果不把都司和兵备道合并,都司就是个空架子。

还不如设立都护司,把实权重新抓回来。

这样武将至少能够进入都护司,在地方军事上有一点说话的权力。

同时也收拢了卫所管辖权,让那些世袭军官,不能肆无忌惮地欺压军户。

都护司设立之后,可以利用其掌握的军事权力和布政司、按察司重建平衡,这是当前大明地方权力演变的必然。

朱由检之前把一些兵备道改为护军都尉,就是为成立都护司做准备。

这样都护司任职的文官,会有文职军官身份。把他们和其他文官区分开,不完全是铁板一块。

枢密院收到这个大礼包后,都是非常兴奋。袁可立还有些冷静,询问道:

“都护司和都护府有什么区别,还请陛下指示?”

朱由检向他回应道:

“内地由三司管辖的省份,称为都护司。”

“边疆军管的地方,则称为都护府。可以独立开府,设立政务署、廷尉署、卫尉署这三署,治军的同时治民。”

“都护司以都护使为主官,都护府则以武将总兵为首。”

“如果设立相当于巡抚的护军使,则以护军使为首。”

这点文官都很满意,因为现在所有的都护府,基本都设立了护军使。

他们下定决心,以后要多设护军使,不能让都护府以武将为首。

至此,文职军官的晋升体系也完全确定,可以从守备区的护军校尉,升为兵备道的护军都尉,再升为都护司的都护使,再升为边疆都护府护军使。

都护使因为通常加正三品上轻车都尉勋级,又被称为上都护。

管辖都护府的护军使,又被称为大都护。

到了护军使这一级,地位就相当于巡抚,可以转任地方督抚,也可以转任朝廷侍郎和枢密院部长等官职。

可以说所有文职军官,都有了明确的上升阶梯。

这也是朱由检的用意,尽量把文职军官作为一个独立体系。以后他们会代替武将,和其他文官文武分立。

这些确定之后,朱由检看着这些枢密大臣的兴奋神色,担心他们贪功冒进,提醒道:

“地方都护司的设置,一定不要着急。”

“先做好涿鹿区的改制,再推广到北直隶其它地域。”

“兵部设立总务司,下设直隶厅,管辖北直隶境内卫所,要规划好北直隶境内的兵备道和守备区。”

“北直隶的防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