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特意派人考察热兰遮城后。霍维华同样来了兴趣,去热兰遮城看了一下,询问那些投降的荷兰士兵应该如何防御。
这一问顿时觉得了不得,他发现按照荷兰人的防御办法,自己若真正进攻热兰遮堡的话,麾下的两千士兵不一定能取得胜利。
这个荷兰人修筑的小城堡,非常适合数百上千人驻扎,作为堡垒防御。
所以他心中顿时起了心思,打算从东宁府挑选一千精兵,前往辽东筑堡
如果成功,他就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海外罪臣,而是能和建虏打仗的将帅。
相比以前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这才有了这封奏疏,提议用海军舰船运输,海军陆战队登陆,在大凌河南岸修筑堡垒防御。
将这些前因后果了解明白,朱由检愈发认识到:霍维华是个人材。
此人不但是魏忠贤曾经的谋主、在朝堂争斗上经验丰富,而且在军政事务上,同样非常有才干。
东宁移民能迅速安定,此人和徐大化功劳最大。
修筑大凌河堡,更是非常有远见。
鉴于他提出的策略,和孙承宗的修筑大凌河城不谋而合,朱由检召集袁可立、杨嗣昌等枢密大臣,商讨这两个方案。
面对孙承宗和霍维华提出的两个相近的方案,袁可立从感情上,更倾向关系亲近的孙承宗。
但是孙承宗的修建大凌河城方案,风险却有点大。
孙承宗要修建的城池,需要一万三千多人防守。城中为这些士兵服务的,大约还需要两万人。
这么多人一旦被建虏围困,后方就不得不救援
辽东十三万兵马,不可能轻易损失十分之一。
霍维华的大凌河堡方案则不然,只需要一千人守御。
即使这一千人在建虏围困下全部损失了,也根本算不上什么事。
甚至霍维华若是守不住,还能放弃城堡逃出去
皇帝去年就废除了“主将不固守”,允许关外的城寨,根据情况决定是防御还是放弃。
霍维华提议修筑的大凌河堡,就在大凌河边上。如果他面对建虏的围困真的守不住,以朝廷的水师,能在他放弃城堡时接应他逃出去。
可以说,他的大凌河堡方案,是进可攻退可守,远比孙承宗的重修大凌河城方案完善。
所以袁可立的心中,一时陷入为难。不知是支持老朋友,还是让皇帝起复霍维华这个阉党余孽。
杨嗣昌就没有这么多顾虑,他一心想的是实现自己的四正六隅方案,出言道:
“陛下,若是按孙督师的重修大凌河城方案,大凌河城三万军民在被建虏围困时,朝廷必须像在锦州被困时那样,派遣兵马救援。”
“这样很容易像宁远、宁锦之战一样,演变成辽东和建虏的大战。”
“臣的四正六隅方略,为辽东兵马安排的任务是防御。对于这样的大战,应该竭力避免。”
从自己谋划的四正六隅方案出发,认为应该否决孙承宗的修建大凌河城方案。
有反对就有支持,和孙承宗同属东林党的李邦华,便说道:
“孙督师的修建大凌河城方案虽是进攻,其实目的却主要是防御,堵住建虏从大凌河谷绕道草原的路线。”
“陛下设立长城督师,便是担心建虏绕道草原,侵扰蓟辽、宣大一带的长城防线。”
“若是重修大凌河城成功,便不用担心这些了。”
“臣以为大凌河城该修,修成锦州那样的城池。”
皇帝对长城防御的担心,这是枢密大臣们全都知道的。要不然也不会安排秦士文兼任长城总督,并且把打了胜仗的朱燮元调到长城一带。
李邦华的观点提出后,秦士文、毕懋康等人纷纷支持。认为应该支持孙承宗重修大凌河城,建立大凌河防线。
杨嗣昌同意他们前面的说法,但是对重修大凌河城,却是坚决反对。
一是他不想因为重修大凌河城破坏四正六隅方案,二是他认为大凌河城在宁远、宁锦之战后两次遭到建虏毁坏,重修和重建的难度差不多,不如另外寻找地方新建。
霍维华的大凌河堡方案就非常可行,修一个千人驻守的城池,更加现实一些。朝廷不用担心因此引发大战,即使筑堡失败,也对朝廷无损。
两方人激烈争论,李邦华、毕懋康等东林党人,坚决反对霍维华的方案。他们反对启用霍维华这个阉党,更认为一个千人驻守的大凌河堡,无法影响大局。
建虏走大凌河谷绕道草原的时候,根本不会顾忌这一千人马。大凌河堡放在那,只有监视意义。
争论非常激烈,朱由检却看出李邦华等人底气不足,因为一千人的城堡,怎么可能被完全无视呢?要不然大明边疆,为何设立那么多守御千户所?
就是监视的作用,也能让朝廷及时知道,建虏什么时候绕道草原过来。
所以他的心中,慢慢做出决定,询问一直不发言的袁可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