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如果一直种地,根本就没有恢复的机会。
所以在见到新区这边的产业园很是红火后,吴世睿忍耐不住之下,调集家中余财与人合办了船厂,坐落在新区的造船产业园之内。
在他看来,辽东的战事一两年是打不完,朝廷会一直从江南采购物资,需要更多的船队。
等到辽东之战打完了,他的船厂想必也就站稳了脚跟。到时候平江都护府应该已经开始发展,他的船厂根本不愁生意。
但他没想到的是,辽东战局在短短两个月内大变。如今不但打败了建虏,甚至在追亡逐北。
这种事情,对其他地方的人来说是惊喜,但是对他来说,却如同晴天霹雳:
消息传出之后,退订船只的人不知凡几,他的船厂别说生意红火了,连能不能维持下去都是问题。
而且更要命的是,新区这边的雇佣法案非常严密,他就算没有订单,也得给工人发工资。
想要解雇的话,还要与工人组成的工会达成协议。按规定给员工补偿,那又是一笔费。
吴世睿不希望自己的钱打水漂,纠集一帮商人来新区衙门讨说法。
刘理顺听着他们的吵闹,耐心向这些人解释道:
“战时状态结束,不代表订单就没了。”
“朝廷要往东北迁移二百万灾民,他们的吃穿用度,仍旧还会采购物资。”
“愿意接受这个价格的,可以去那边登记。”
拿出了一张表格,列着灾民需要的物资。
其中有很多方面和军用的生活物资重叠,可以继续生产。
就是价格被压得更低,利润连一成都不到,还有很多要求——
这是刘理顺总结各种物资的成本后,所作出的安排。
知道河南老家同样有大灾的他,希望朝廷拨出的款项,能购买更多的产品。
做这个生意显然不可能发大财,但是生产这些物资的商人已经很满足了。他们准备一边生产移民物资,一边寻找其他机会。
——
不过吴世睿的船厂肯定不在其中,朝廷就算买船,也是在北方就近买。皇家船舶的造船厂可是一直在建,还有许多准备开藩的宗室、贵族参与。
想到船厂中无所事事的工人、还有堆积在厂里的木材,吴世睿急得说道:
“刘公,你可不能只顾着他们,忘了我们船厂!”
“造船是苏松新区的重点产业,这可是你在招商时说的。”
“我是信任你才投了钱,你可不能不管!”
还有几个人也是这个说法,要求刘理顺拿出办法来。
刘理顺能有什么办法,他不可能拿着朝廷的钱去买船。只能建议他们道:
“移民物资同样需要运输,你们可以向船东建议,让他们继续买船。”
“朝廷肯定会大力发展海贸的,现在买船绝对不会吃亏。”
这种空口白话,吴世睿等人现在根本不信。他向刘理顺道:
“上次你还说造船绝对不赔,让我怎么相信”
“赶快想个办法,要不就允许我解雇那些工人。”
刘理顺听到此言面色一变,很是严厉地警告道:
“在新区就要遵守新区的法律,不得随意解雇工人。”
“想解约,就先和工会达成协议,或者按雇佣合同支付违约金。”
“如果发现你触犯法律,新区会依法惩罚,并且把你驱逐出去。”
这个警告,吴世睿不怎么放在心上,但他担心的是刘理顺的记恨。
在这次提供物资立下功劳后,刘理顺眼看就和朝堂大臣一样拥有爵位。
可以说他现在就是中兴功臣之一,老师袁可立更是中兴功臣首位。
这样的人将来成为宰辅,是大有可能的事情。
如果被刘理顺记恨,别说他吴家扛不住,就连他的舅舅,也不一定会帮他。
吴世睿想到这里,不敢再说威胁的话,只能软语哀求,请求刘理顺给个机会。
刘理顺面对他这个态度,一时还真不能置之不理。
毕竟造船产业园是他建起来的,吴世睿等人确实也是他招揽的商人。
本来他以为船厂建好后销路绝没有问题,哪想到辽东之战突然结束,打乱了许多人的安排。
那些船东眼看前景不确定,就开始纷纷退船。就算是刘理顺执掌苏松新区,也不可能逼着他们买。
但是拿新区的钱去买船,他却更不情愿。
经营船队可不是好做的事情,万一海上翻船,连他也会被追究责任。
——
就在他苦思冥想时,一位苏州的富户,帮他解决了这个问题。
沈廷扬是苏州府崇明人,他的家境富有,为人慷慨有志气。
得知有很多船只订单被取消,造船产业园陷入停顿。一向对海运颇有认识的他,顿时感觉来了机会。
他找到刘理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