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伯打算潜到海州附近”
“好极!好极!”
听到陈继盛传来的消息,杨嘉谟先是有些难以相信,继而又是狂喜。
有这样一支奇兵在后,他获胜的可能就更大了。
已经下定决心的他,当即调遣士兵,准备攻打海州——
其实并没有一定要打下的意思,朝廷也没有这样要求,而是让他们多杀鞑子。
但是海州是否拿下,关系到辽南和辽河沿岸土地的安稳。很多士卒盼望拿下这里,以后安稳种地。
所以杨嘉谟利用这种心理,看似是在佯攻,打起来却颇为逼真。
各种火炮、火铳齐上,驻守海州的两红旗,很快就感受到了压力。
他们发现明军的攻势源源不绝,火器非常犀利。
尤其是这些明军根本不爬城墙,就是在百步之外放铳,远远射杀他们。
守城的士兵不冒头还好,一旦冒出头来,就可能被狙击。
以至于代善怒道:
“只能挨打没法还手,这仗还怎么打”
“城墙根本就没用,还限制了我们”
他的儿子萨哈廉眉头紧皱,向父亲道:
“明军这样,就是看准了我们火炮不足,难以威胁他们。”
“只能使用床弩,把靠近城墙的明军射杀。”
床弩的射程高达三百步,比大部分火铳都远。
理论上能把明军士兵赶走,但是海州根本没有这个储备。
甚至,因为弩已经被火铳取代,建虏军中根本没有装备。若非萨哈廉精通汉学,根本想不起这种武器来。
现在他们暂时只能忍着,任由明军在城墙下射击。
派人向大汗求援,请求制作床弩调来,代善和萨哈廉等人都认识到:
相比野战来说,他们不擅长守城。与其任由明军在城外用武器攻打,不如主动杀出去迎战。
很快,便有建虏的骑兵杀出,驱赶城外的明军。
杨嘉谟看到这一幕,顿时哈哈大笑,向身旁的曹变蛟和马科道:
“送首级的来了,你们都去杀敌。”
命令两人出动,各带一个大队骑兵杀敌。
这些骑兵,都是他从神机营带来的,已经训练数年,称得上是精锐。
尤其是这些人都配了长短火铳,能在马上射击。
曹变蛟和马科满心杀敌立功,没想到他们还没抵达战场,在城外列阵的明军,已经开始放铳。
“噼里啪啦”的声音响后,建虏的骑兵倒了一大片,剩下的人还要往前冲,城上已开始鸣金——
却是萨哈廉想到了大宁之战的惨烈,不想再让部下去送死。
大明的骑兵冲了一阵,结果冲了个寂寞,欲要趁势掩杀,却同样听到鸣金收兵的号令。
无奈,曹变蛟和马科只能率兵回返,有些不甘心地说道:
“大帅,为何鸣金收兵”
“说不定我们冲锋一阵,就能杀进城里。”
杨嘉谟对是否打下海州并无十分欲望,他追求的是杀虏功绩。
不过此时不便明说,他向曹变蛟道:
“建虏戒备森严,不知其守城的能力有几分。”
“用骑兵攻城太过冒险,先让步卒再试一试。”
转向杨御蕃道:
“你在朝鲜守城立功,这次敢不敢攻城,试试建虏的防御”
杨御蕃大声说敢,当即率领一众参谋,制定攻城方案。
他麾下的第四旅,是完全按新军组建的。不但有专业的参谋人员,还有炮兵、工兵等兵种。
很快,这些参谋就提出了一项战术,那就是坑道掘进——
这是参谋部总结的战术之一,并且建议每支火器化军队,都要学会土木作业。
杨御蕃观察地形,确定实施这个方案:
“调工兵队上来,挖掘地道推进。”
“走地下通道,留出射击孔射击。”
很快,各个支援保障队的工兵,就开始带着铁锹上来。他们熟练地挖掘地道,向着城墙推进。
城墙上的萨哈廉,自然能看到这一点。他急忙命人准备听瓮,听地下的动静。
同时也命人挖掘地道,准备在地道挖过来时,连通放烟、灌水。
不过这次大明军队挖掘的地道,并不是为了攻到城内。而是在距离城墙有一段距离的时候,就开始横向扩展。
因为挖出的土石难以运到后面,横向的坑道是开放的,更应该称为壕沟。土石直接堆在前方,用于防备箭矢。
每隔一段距离,还会挖一个防炮洞,供士兵在里面躲避,防备建虏炮击。
这么完备的工事,自然为了降低伤亡考虑——
对现在的明军将领来说,战损比也是统计的项目之一。
如果伤亡超过敌人,很可能会被质疑功绩。
就算是面对建虏,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