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在封爵后担任卿相。”
明确表示高爵和高官不可兼得,任何人必须自选其一。
这对预防出现权臣是好事,朱由检感受到了袁可立的忠君之心,很是感慨地道:
“若是功臣皆如卿知进退,焉会有国初之事”
“不过朕也不能亏待功臣,该给大臣封赏的功劳,都要先记下来。”
“等到致仕之时,一并予以赏赐。”
同意了这个规定,命刘宗周在拟定礼法时加进去。
又向袁可立道:
“既然朝堂上都把袁卿当九卿,那就应该有九卿的权力。”
“传旨:枢密院、理藩院掌院,同都察院、大理院掌院一样,视同九卿看待。”
“以后常参会议的九卿、还有九卿廷推,同样都能参与。”
明确四院掌院的地位,同政务院六部尚书同级,都是九卿之一。
这个规定对袁可立和黄立极的影响并不大,因为他们以前也被皇帝要求参加常参会议。
但是却明确了两个衙门的地位,让枢密院和理藩院能和其他两院并列。
袁可立谢过皇恩,又想起一件事情,犹豫之后说道:
“臣在翰林院学刊上看到张天如的《选择论》,民间亦多有报纸讨论。”
“这件事虽和辽东战事关连不大,却颇影响军心。”
“臣以为如今正处战时,应当令行禁止。”
“待到和平之时,再探讨所谓的选择权。”
这番话引起朱由检的重视,让他认识到自己此时推进民主,似乎有些过火。
所以他从善如流地道:
“先生说得不错,现在确实不是讨论选择权的时候。”
“朕会给张溥安排其他事,转移舆论热点。”
——
在袁可立离开后召见张溥,笑着向他说道:
“天如之前没信心写好这篇文章,实在太谦虚了。”
“朕看你写得挺好嘛,连袁枢密都惊动了。”
“若非是他提起,朕还不知道你的《选择论》对战事都有影响。”
张溥听到袁可立竟然在皇帝面前告自己的状,这下也有些惶恐了。
他面对韩爌、钱谦益还不怕,但是面对袁可立这位战时宰辅,却不得不表示敬重:
因为谁都知道,袁可立才是当今皇帝最看重的人。
大明的兵权在当今皇帝登极后,一直掌握在袁可立手里。
如果袁可立要把他赶走,即使皇帝也会考虑。
所以他急忙说道:
“学生无能,写的文章不完善,引出这么多风波。”
“今后定更加谨慎,不致影响战事。”
朱由检微微点头,说道:
“谨慎是好事,至少不会因为疏忽犯错。”
“等你当了宰辅承一国之重,就知道一个微小的疏忽,会带来多大损坏。”
趁势提点了张溥一番,朱由检拿着他的《选择论》道:
“所谓自主选择权,应该明确为有限选择。”
“任何人都不能无限选择,选择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东西。”
“做了选择就要承担后果,选择权同样要权责合一。”
张溥恍然大悟,对所谓的选择权更明白了一些。
同时也明白皇帝不反对他提出的选择论,只是希望更完善。
对于民间一些人的攻击,张溥也主动在皇帝面前辩解道:
“所谓选择,只能选能选的东西。”
“人生于天地之间,天地便不能选,任何人都要敬天礼地。”
“君父同样不能选……”
朱由检打断他道:
“君父是不能选,但是为不为君主效力、为哪位君主效力,却应该有选择权。”
“就算是朕任命官职,臣子也可以辞职不干。”
“关羽挂印封金,不认曹操为君主,这就是他的选择权。”
张溥这下明白了,皇帝虽然反对选皇帝,却认同孟子所言——
或者说否认不了孟子的言论,掌握它的解释权。
所以他急忙根据皇帝的话阐发,认为臣民对君主的选择权,在于愿不愿效力。
并因为袁可立提到的令行禁止,认为战时敌人打过来、臣民都没有逃避责任的选择权。
朱由检满意点头,又道:
“亲属之间的血缘关系,同样是不能断。”
“但是是否认这门亲,是否绝交,却应该有选择权。”
“例如有汉奸投靠建虏,他的父母要断绝父子关系,不认这个汉奸为自己的子女,你说该怎么办”
张溥毫不犹豫道:
“当然应该承认!”
“这是《左传》提到的大义灭亲。”
朱由检继续问道:
“如果断绝关系后还享受好处,只是为了避免逃避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