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之道,与世推移,故而陛下重制礼乐。”
“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是宋儒对圣贤之言的认识。”
“如今时人的认识发生变化,故而要重新校注,解释圣贤的学问。”
“臣以为此事应由翰林院主持,朝野贤人共同参与。”
率先表示认同,并带动了一大批官员,支持四书五经校注。
朱由检很是满意,又看着期待的群臣,下令道:
“翰林院国史馆之外,新设经史馆。”
“专门负责四书五经校注,以及作为参考的经学、史学典籍,帮助教材厅审核教材。”
“以后科举考试范围,就定为这些图书。发布正式的点校版本和注疏,教育天下学子。”
正式把这件事交给了翰林院,负责人仍旧是刘宗周、钱谦益,同时允许其他官员参与——
每个人都能把自认为正确的注疏,提交给经史馆。
但是最终是否采纳,要经刘宗周、钱谦益同意。
这个办法,大大增强了群臣的参与感。
他们对校注四书五经不再反对,反而想把自家擅长的学问加进去。
朱由检成功获得了群臣的支持,为校注四书五经、推行新学问减轻了阻力。
更具体的事情,则放在十二日的经筵上讨论。
——
所以朝会结束之后,除了随杨景辰、成基命一起担任考官的官员外,其他在学术上有见解的官员,蜂拥聚集在刘宗周、钱谦益府上,探讨校注四书五经的问题。
尤其是钱谦益府上,聚集的人最多,几乎人山人海。
他本就是东林领袖,在发表《生产论》之后,又在学术界打响了名气。
很多人都视他为儒学宗师,觉得将来执掌学界牛耳的,必然会有此人。
尤其是他的弟子瞿式耜,极力鼓吹老师。当着众人的面道:
“牧斋先生创立实学,提倡经世致用,为的就是让大明重新强盛,成为天朝上国。”
“能够取代理学的必然是实学,只会空谈的心学,不可能让大明强起来。”
贬低刘宗周的心学,为实学的地位造势。
众人来到钱谦益府上,大多是赞同他的学问的。
心学这时候也确实不受待见,东林党就是打着反对心学的名号兴复理学,在士人中建立了影响力。
所以瞿式耜抨击心学,他们是没有意见的。
但是对实学取代理学的说法,却有一些人不同意。
广东道御史侯恂道:
“理学固然有不到之处,需要加以改进。”
“但是完全用新学问取代,却是有些过了。”
“吾等东林士人,应重新兴复理学,在程朱理学的基础上,创造东林理学。”
认同对四书五经的校注,但不认为应该废弃理学。
而是呼吁在程朱理学的基础上,创造出属于东林党的理学。
这个想法,是他为了维持东林党、最大限度地凝聚东林党人提出的。
东林党聚集的基础就是兴复理学,如果这个旗号没了,定然有一批人离心。
侯恂不在乎大明以后是什么学问做主导,但是却认为东林党一定不能分裂。
尤其是他的恩主邹元标,潜心研究的就是理学。老师郑三俊同样推崇理学,不会放弃这门学问。
所以他反对钱谦益、瞿式耜用实学取代理学,认为可以把理学改进,但不能把名字丢弃。
侯恂这个观点,得到很多人赞同。
他们虽然在皇帝的劝说下,认识到理学应该改。
但是却不认为应该把理学完全摒弃,用新学问代替。
程朱理学都是二程和朱子相继发展的,再增加一个发展者,也是理所当然。
他们希望钱谦益去发展理学,而不是去搞什么实学。
一旦那样做了,现存的东林党人,定然会因为学术分歧,内部产生分裂。
在已经遭到阉党重创后,他们都不愿意看到这一点。
——
瞿式耜听着他们的想法,一时也有些犹豫。
他身为东林党的一员,当然不想让东林党分裂。
但是让老师钱谦益放着已经创立的实学不要,却去改进理学,那又像是犯傻:
把理学改进得再好,也只能排在程朱之后。
哪有创立新学问,成为一派之祖有地位?
他在犹豫之下,去见老师钱谦益。说了众人的打算后,询问道:
“老师,这实学真的能像理学一样,在今后大行天下吗?”
“若是没有把握,不如改进理学。”
钱谦益在听到其他东林党人的想法后,一时也陷入犹豫。
他对实学有信心不假,但是说实学能取代理学的地位,他自己都不相信——
当今天下,理学是绝对的主导。实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