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科、明书科。”
“再设礼法学院针对明法科,同时专学工业类法律。”
如此经史学院、礼法学院、数算学院结合,针对三大科举门类。科技学堂的学子,有更多的考取进士机会。
吕祥听到后长舒口气,觉得总算能对文思院的匠官交代了。以后他们的子弟,也能在这些学院学习,以后成为士人。
不过朱由检对科技学堂的期待显然不止这些,想着和陈继儒有关的名士,他又嘱咐吕祥道:
“和陈继儒交好的徐霞客,是一位地理大家。”
“工部采矿、探矿,少不了用到地理。”
“科技学堂可设立地理学院,专门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工部虞衡司、都水司,还有户部地政司、参谋部职方司,应该都需要地理人才。”
又加了一个学院编制,增强科技学堂。
他希望科技学堂的工科氛围更强一些,而非转变为文科学堂。
吕祥连连应是,不敢有丝毫异议。
他知道自己请陈继儒任山长欠了考虑,皇帝在收拾这个烂摊子。
好在结果是好的,以后文思院的子弟,能有更多出路。
——
朱由检目送他离开,又召见在内阁值班的徐光启。
此时的徐光启,已经知道张溥要推广科学,并且以“百家补儒”为宗旨,吸收包括西学在内的学问。
这让他心里又惊又喜,还有一些犹豫:
他的西学固然是要补儒,却还有有一定的独立地位。
在他设想之中,西学是儒学的补充,天主教要取代佛教的地位。
但是百家补儒那就不一样了,任何一家的学问融入后,都无法和作为主体的儒学相比。
西学也不再特殊,只是百家之一。
所以他心里对百家补儒的科学很矛盾:
既欣喜于能用这种方法壮大,又担心西学丧失如今的地位。
毕竟科学的创立者是张溥,而非他徐光启。
他的学问仍旧是西学,抱着以西补儒的想法,主张由数达理。
和科学一脉相承,却又并非一体。
所以,他对皇帝设立的科技学堂,并不怎么热心。
他心里更希望的,是要壮大西学。
虽然知道皇帝对西学的态度是用,打算化入科学,他仍旧提议道:
“如今科学院有农业科学院、海洋科学院等分院,研究专门学问。”
“臣以为泰西之学博大精深,可专设泰西科学院,研究泰西学问。”
这个想法,他早就有了,而且和很多传教士探讨过。
他们都支持徐光启创立泰西科学院,还承诺带来更多的学术典籍。
朱由检听着徐光启的想法,感觉有些道理。
不过单研究泰西还是太狭隘了,他在思考之后决定道:
“泰西学问,可作为外国学问之一,设立机构研究。”
“这个科学院分院,就称为外国科学院,下设欧洲、西洲等地的科技研究所,研究那些地方的科技和学问,以及国际问题。”
“如果有外籍学者提供帮助,还可以授予外籍院士,享有和元士同等的地位。”
让徐光启报上名字,为那些不愿入籍、却又为大明提供帮助的传教士学者,授予外籍院士身份。
这个身份和元士地位相当,但是和外籍公士一样,只能担任部分职位。
徐光启闻言喜出望外,连忙称赞皇帝。
虽然外国科学院不单是研究泰西,但是以大明现在的状况,来到大明的学者,大多是泰西传教士。
他可以把教友推荐上去,帮他们获得外籍院士身份。
这样西学就能在科学院壮大了,不至于完全沦为普普通通的百家之一。
——
朱由检虽然不知他的想法,但他知道科学院不能被传教士控制。
想着农科院、海科院、军科院这三个分院,他在琢磨之后说道:
“科学可用于医药,精确药方剂量。故而科学院可与太医院合作,成立生命和医药科学院。”
“还可以和钦天监合作,成立天文科学院。”
“和户部、工部、枢密院合作,成立地理科学院。”
“和文思院合作,成立格物科学院。”
“本部则成立数学科学院,表明科学以数学为本,追究以数达理,用数学认识天地奥秘。”
一口气成立五个分院,冲击原本科学院的格局。
尤其是内廷和外廷的相关机构,能通过业务联系渗入科学院。
外国科学院也变得不再显眼,只是普通的一个分院。
现在这些分院有强有弱,但是将来必然会达成一个平衡,不会让某个分院独大。
为了尽快达到这一点,朱由检还特意道:
“皇家科学院可设立皇家院士,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