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用铁来源,减少了购买闽铁的支出。
尤其是兵工厂的筹建,他也出了大力。去年大明生产那么多火器,就有他的功绩。
在大宁之战展示新火器的威力后,宋应星已经获封子爵,并且成为了工业委员会的主任,负责起草相关法案、制定工业规划。
他才是工业委员会真正的主持者,吕祥等人只是配合而已。
想想他三年前刚刚考取进士,如今地位就不弱于小九卿,张溥等人尽是羡慕,知道这也是一位简在帝心的臣子:
『还以为陛下推行磨勘法,不会有人幸进。』
『没想到原本的官场之外还有国会,谁都可以担任。』
『这宋应星没有卿相之名,实权却不弱卿相,至少有一部侍郎的地位。』
『当年张文郁升到侍郎尚且用了五年,宋应星却更快啊!』
对此羡慕无比,认为国会的职位是终南捷径。
但是想在国会任职,那却很不容易。
仍在筹办中的国会,负责人由皇帝和刘宗周直接指定。
其他人就是想插手,也根本没有机会。
想到这里,他们又看向陈继儒,知道这才是一步登天的人。
——
陈继儒得知吕祥在工业委员会任职后,心里更多了几分重视。
他知道,像自己这样平步青云的人,在任何地方都会被排挤。
就算他之前名望极高,在涉及到权力争夺时,也会被人诋毁。
所以他才迫不及待地解决女子之事,不让其他人找到借题发挥的机会。
如今得知吕祥在国会筹办处任职,还和宋应星等人交好,他顿时认识到,自己应该把这个人当作友好同僚看待。
所以他斟酌之后,开口道:
“文思学堂是九大学堂之一,不会找不到山长。”
“但是既然吕工邀请,老朽就暂代一段时间。”
答应去文思学堂任教,暂代山长之位。
吕祥、薄珏等人闻言,都是欢喜不已。
如果说他们先前对陈继儒的敬重是对名士的敬仰,现在就开始视为一家人——
他们的子弟有一些就在学堂读书,当然希望有个好先生。
陈继儒在京城开始有了落脚点,获得了和孙奇逢一样的九大学堂山长之位。
张溥见此暗道不妙,因为陈继儒有了创立新学派的本钱:
『有了文思学堂做依仗,眉公有了什么学问,都能快速传出去。』
『就算他的学问不完善,也有弟子、学生帮助。』
『难道科学的竞争者,又会多出一个?』
只把实学看作对手的他,是不希望其他学派冒出来的。
尤其是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是陈继儒,是天下有名的遗贤。
所以,他在离开文思院后,又邀请陈继儒、陈仁锡去明智报业园参观。
这个地方就在文思院对面,是负责试验印刷技术的地方,如今已经成为京城最大的印刷品集散地。
再加上朝廷负责出版印刷的衙门都在这里设分署,可以快速审核、印刷稿件。
京城的报刊不管总社在哪,在这里都有设分社。
张溥的《明报》作为京城四大报之一,在这里自然有据点。
——
几人来到的时候,明报分社的人员正在为报纸做排版。
看着印刷工、排版工、刻字工等忙忙碌碌,把一张试制的报纸印出来,再做仔细校对。陈继儒感叹道:
“这《明报》一个分社,就不弱于江南的书坊了。”
“以后印书不用去建阳,在京城就能出版。”
饶有兴趣地询问印刷价格是多少,打算把自己的文章印出去。
张溥笑着说道:
“眉公印书,哪里需要自费?”
“我就按最高的版税,给眉公四分之一。”
“这是最高的比例了,寻常人只能拿十分之一。”
“明智书坊为刘先生、徐先生印书,就是这个版税。”
以《刘宗周选集》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为例,说明京城现在的出版规矩。
这两人能拿25%的版税分成,在京城已是最高。
其他名士想出版图书,一般只有10%到20%的版税率。
再低通常只能拿稿费,或者自费出版。
以陈继儒在天下间的名气,他有资格拿到最高的版税。
听着张溥的讲述,陈继儒哈哈一笑,颇是心动地道:
“昔年老朽曾著《百家粹言》,如今看来还有需要修订之处。”
“天如既然有意,我这新的《百家粹言》,就交给你出版。”
接受了张溥的好意,打算出版书籍。
张溥喜出望外,又试着道:
“眉公担任文思学堂山长,不知可有什么头绪?”
“若不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