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成从城里回来后,跟大家把新厂的情况说了一遍,大家也是羡慕的流口水,很想去城里看看。
不过家里这一摊子,也去不了,只能在北大窑做工了。
李记者他们紧锣密鼓的拍摄了一上午。
苏阳带他们来到树荫下乘凉,单手劈开几个瓜,大家伙也一起出来吃瓜。
“李记者,我们今天中午特意做了羊肉汤,你尝尝我们老家的风味,好喝的嘛!”
“行,闻到这味儿就已经饿了。”
没多久,王寡妇冲他们喊了一声说开饭了。大家伙排着队开始打饭,随后三三两两的坐在外头吃了起来。
苏阳刘小成和李记者他们来到了屋里吃,坐在凳子上。
苏阳使了个眼色,刘小成拿出一个信封,往李记者和摄影师兜里塞了过去。
李记者连忙推辞,可苏阳还是按住了话头:“李记者,你们大老远的来一趟不容易,路上给车加个油买瓶水喝。”
“对对对,赶紧吃饭,都快凉了....”刘小成也连忙转移话题,生怕他们推辞。
吃过午饭,李记者又去村里拍摄了羊圈,并且采访了陈二和哈孜克。
两个人面对镜头连个屁都放不出来,只能支支吾吾的说好,反正啥都好。
最后又采访了张军,听他讲了讲村子里的规划,在张军的权威介绍下,苏阳出钱帮大家修路,又带领村民成立农村巴扎,开展玉石拍卖会的事情再度实锤。
苏阳的形象再度伟岸起来。
李记者深有感触,这才大半年的时间,苏阳凭借一己之力改造了整个村子的面貌,带动了周边村民的收入。
她这些年拍了不少的年轻人,但是像他这种白手起家,从一贫如洗到身家百万的人真不多见。
这个亚克西青年真是当之无愧。
直到晚上,李记者他们才拍完。
回去剪剪能出好几期。
李记者他们走后,苏阳拍拍手长舒了一口气,就等过两天的新闻了,到时候希望能带来一些生意。
不过,在跟刘小成商量过后,决定将一部分的单子挪到城里的厂子,先让厂子运作起来,熟悉下工作模式。
这边也能轻松很多。
等这些忙完之后,天色已经黑了,每天晚上就会难得的清闲,要么擦擦枪,要么看看书,也没什么娱乐活动。
第二天一早。
吃过饭后,苏阳洗漱好在门口伸了伸懒觉,就听到大喇叭的声音在树梢上飘荡。
张军正在号召大家前往广场上报名,听这激动的语气,估计是乡里的批复款下来了,可以动工了。
苏阳骑着摩托车路过广场,便停下来闲聊了一会,大家互相让着烟,踢着石子,指点江山。
没多久,村口就有十几辆的自行车从外面骑了进来,二八大杠往广场上一停,一帮人手持瓦刀走了过来。
老郑嘴巴里叼着烟,露出一口大黄牙,跟张军打了个招呼。
“老张,等会砸亢机就来了,咱们先量量尺寸,砸几个橛子,你说在哪干?”
“这边这边....”张军领着他们来到广场后面的一片干草地,那地方原来是公社时期的打麦场。土地分给农民以后,大家都在自家地头上打麦,这地方也就没人用了。
“我都量好了,长宽都在这了,反正大门朝东,剩下的你看着办嘛。”
这件事,张军也跟他打过响声,盖一个能容纳两三百人的大会场。
这也不难。
隔壁村的养鸡场都是他长尺的。
这跟养鸡场一个道理。
“行!”
老郑朝后面一挥手,几个大工就拿着尺子和水平尺过来,东西南北的量了起来,三下五除二,砸上木橛子,就把整体的地基框架给定了下来。
苏阳瞅了几遍没啥问题,这会盖房子没那么多花样,就是砖墙垒起来,上面盖横梁,条件好的用楼板,再铺大瓦。
苏阳呆了一会,觉得没啥问题,便跟张军打招呼走了。
这两天古丽一直准备着新店开业的事情,试营业这么久以来,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开业仪式,总觉得少点什么。
今天把店里给稍微布置一下,明天等老爷子过来,就能直接开业剪彩了,再请一个摇滚乐队搞搞气氛,还能吸引一些年轻人光顾。
“东家,你看这条幅挂的怎么样,歪不歪?”
阿旺踩着梯子在门口的牌匾上挂上了红花布绸,正左右调整着位置。
苏阳站在店门口,仰头打量了一番,满意地点点头:“不错,正正好。“
为了筹备明日开业,今日午后便歇了生意。
店内处处张灯结彩,红绸高悬。
此刻店内店外都已焕然一新:门口立着醒目的广告牌,上面用朱砂写着“开业大酬宾“的字样,推出“满两百减二十,满两千减两百“的优惠活动。
在这建设路商铺还盛行打折